世界最长跨海大桥——绵延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上,全部LED(发光二极管)路灯、隧道灯、景观灯、信息情报板等都来自上海三思电子工程有限公司。
首届进博会开幕前夕,“四叶草”周边也安装上了上海三思开发的智慧灯杆,将信号灯、摄像头、诱导屏、通信基站、充电桩等多种功能集于一身,也是接收、传输各项信号与数据的上海城市大脑“神经元”。
从自主创新陶瓷散热照明技术,到集成多项功能的智慧路灯,再到正在研发中的北斗系统通信智慧路灯系统,上海三思副总工程师姜玉稀带领团队始终深耕“一盏灯”,不断探索创新,让一颗颗“星火微光”成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智慧节点”。
钻研10年攻克散热难题
能成功把产品应用于港珠澳大桥之上,靠的是上海三思自主研发的陶瓷散热体及蜂窝式对流散热技术。姜玉稀向记者揭秘,LED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半导体电子元件,其光效和寿命都与散热效率密切相关。2014年起,上海三思便尝试用陶瓷材料代替传统铝基板制作LED散热体。为什么这么做?他打了个比方:用铝基板做散热体,需要在铝基板和电子元件之间铺设多层导热胶等中间层。但上海三思将LED芯片直接贴到陶瓷散热体上,散热效率自然就提高了。再加上独立像素特殊结构,让空气对流更加顺畅,散热效果进一步提高。姜玉稀说,这项发明专利具有散热效率高、光效高且性能稳定的特性,由此才能应对港珠澳大桥上高温、高湿、高盐等环境因素的挑战,进而延长LED路灯的使用寿命。上海三思因此在全球百余家供应商的比拼中脱颖而出。
“一人四角”让路灯更“聪明”
解决散热难题还仅仅是个开始,接下来还要让路灯变得“聪明”。在相关管理部门牵头下,上海三思参与了“多杆合一”改造项目,在将入地的架空线等多条管线都汇集到路灯杆之后,就展开了“智慧路灯”开发。这盏路灯能采集超过10种数据,并通过灯下光纤实时回传至城市“两张网”。
如今,上海三思智慧路灯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全球70多个城市。在姜玉稀看来,感知系统通过城市分布密度很高的路灯,智慧城市的“触角”就能伸向每一个角落。
这一城市的“智慧节点”还在不断进化升级。姜玉稀透露,目前正在进行北斗系统通信智慧路灯系统研发,可用于道路车辆的精准定位。“举个例子,如果车辆在高架桥附近,搭载北斗系统的智慧灯杆能够精确分辨出车辆是在桥上还是桥下”。
如此速度得益于上海三思独特的“科工贸”体系——从基础技术研究、产品工程化、销售,再将利润投入前端科学研究,如此形成一个闭环。借用当下的科创热词来描述,就是先“从0到1”,再“从1到10”。这必然要求工作人员具备全能素质。姜玉稀介绍,上海三思设有1个新技术研究院、14个研究所,涵盖光学、材料、电子、电气、自动化工艺、系统集成等多个基础研究学科,500多名研发人员通力合作,将一项项新鲜出炉的科研成果以最快速度转化为实际应用。
“一个优秀科研人才要扮演好四种角色:能清楚表达研究理念的‘销售员’、把控项目进度的‘管理者’、让产品成功落地的‘工程师’,最后是发明创新的‘科学家’。”这是姜玉稀攻读博士学位时导师的一番教诲。他一直记在心底并以此勉励团队年轻同事:做一名合格的城市“智慧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