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讲好显示设备护眼故事,关键是“客观公正”

来源:投影时代 更新日期:2020-04-16 作者:那山那水

2020年春季学期以来,“停课不停学”的网络课堂,让显示设备“是不是护眼、健康”再次成为行业焦点。亿万学生的网络课堂、复工季节的云办公,固然是最好的“营销”话题,但是在涉及“健康”的话题上,更需要的不是“自吹自擂”,而是“客观公正”。

自说自话和过度夸张

关注显示设备护眼健康,这一热潮下不同的主体都想参与一把。这也导致不同渠道提供的信息千差万别。各说各话和过度夸张成为主要的问题:

例如,最近某媒体在宣传护眼显示设备时,出现了这样的表述“电视机观看距离大于‘电视寸数除以10’所得的米数”。这个表述至少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不区分电视机的显示种类——CRT电视机,即便只有25英寸,观看距离也应该保持三米、背投电视机即便达到60英寸,观看距离也可以是2.5米、现在的激光电视即便100英寸尺寸3米左右观看也没问题。

讲好显示设备护眼故事,关键是“客观公正”

第二,即便理解为其所说的电视机只是液晶电视机,也不能掩盖“尺寸数除以10”这个计算方法的不科学性。液晶显示设备的最佳观看距离并不与显示尺寸数成简单正比例。合理观看距离受到显示面积和显示亮度因素的影响。这就是为何手机、电脑显示器的观看距离几乎是固定的,电视机却要有一个变化的原因:因为,手机和电脑显示器的总光能输出相对有限;电视机的屏幕更大、更强调亮度效果,其观看距离与显示面积变化更为密切(不是显示尺寸数)。

另一种舆论误区是过度宣传“设备”自身的用眼健康,忽视了如何使用设备的问题。这就像菜刀和杀人犯的关系。如果搞错了核心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结论和方法都会出现问题。健康显示设备和健康显示技术是“很好的创新”,但是不能替代包括使用方法、使用习惯等其它因素的影响。

“没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去判断最佳的显示设备用眼健康问题。”这是行业内专业人士的基本观点。甚至,例如高频蓝光损伤这种问题,只是近5年内的“新认识”,此前很长时期并不引起市场关注。“健康显示是个复杂的科学问题”,这一点应该成为消费者最基本的共识。

视觉健康与显示的关系究竟多大

目前,消费者关注的视觉健康与显示问题大致有两个:第一是青少年近视问题、第二个是高频蓝光问题。

对于近视的发生,如果完全将责任推给显示设备,那是不科学的:在多媒体教学普及之前、甚至电视机出现之前,也有近视发生;同时,近视的易感性与遗传也有莫大的关系,具有显著的家族聚集性。

近视的核心病理改变是“眼轴变长”。这种变化的关键点在于“眼轴自我调节能力降低”,进而远视模糊、近视清晰。而眼轴自我调节能力降低的关键是“过度的调节疲劳”——即长期处于一种近距离视觉状态导致调节眼轴的肌肉变得疲劳(假性近视),并在更长时期内这种疲劳成为“肌肉记忆”难以复原(真性近视)。

通过对近视的原理分析可以看到,“过度疲劳”是预防近视的着力点,是关键所在。据一些研究数据显示,今天很多人每天用手机的时间长达5小时——即5个小时的时间眼球和其调节机构处于“一个固定状态”。这是导致近视量社会性增长的核心原因。尤其是青少年,眼球和眼部调节机制发育没有完全,更容易产生近视。

所以,预防近视的方法就只有一句话:“眼睛要看远、看近的比例适当、频度交错”。也就是让眼球轴长调节机构能够在不同状态中都得到“适应”。或者可以这样说,近视眼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点:看近太多、看远太少!改掉这个习惯是预防近视的关键。

这一点与显示设备有什么关系呢?答案在于“观看显示设备的时候,眼轴调节机构往往处于静态状态;而健康的用眼需要这个机构处于动态状态”。看书也是同样的原理,或者说显示设备对于近视的影响,技术特异性并不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用眼习惯(即习惯特异性)。(这种显示设备的用眼习惯特异性就是,显示设备可以视为过度‘看近’的代表。现代显示设备应用越来越多,导致看近越来越多,近视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对于消费者普遍关注的第二种用眼健康问题,即“高频蓝光引起的眼底黄斑病变”,则的确应该让显示设备背锅:人们眼睛摄入额外数量的高频蓝光,最早开始于一些低质量的CRT电视和LED背光显示设备。这些设备采用的发光技术,会射出450纳米以下波长、甚至440纳米左右波长的高能蓝光,进而导致眼部出现眼底黄斑病变。

但是,还是那句话“不提计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高频蓝光导致眼底黄斑病变需要一定“持续计量”。显示设备的蓝光和高频蓝光可能的残余量都是比较低的,如果不是长期使用不合格产品,一般不会出现眼底黄斑病变。

综上所述,消费者最关心、市场最热门的两个关于用眼健康的显示设备问题,第一个核心的注意事项是高度一致的:那就是不能过长时间观看显示设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眼休息、10-20分钟的间隔“远眺”。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一点做不到,其他的“健康显示”概念都没有意义。

如何选择和用好“健康显示设备”

“正确的使用、健康的应用习惯下,合格的显示设备都是健康的!”在这个基本的大前提下,不同显示设备的“体验、效果和健康”特性有没有差异呢?答案是肯定的!

例如,一些设备拥有低蓝光的特性。即对高频蓝光从发光材料(LED或者LD)的选择、发光提纯和过滤等角度做出最优的处理,保障产品的高频蓝光降到最低。这样的设备一定是有一定的健康优势的:而且光源和光处理物理技术的防治滥光,不会像软件技术那样改变整个画面的画质和色调,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再例如,不同显示设备在清晰度上的特性不一样——一般而言,高清晰度有助于降低用眼紧张,可以起到一定的护眼作用。而清晰度指标除了与分辨率有关系外,还与显示画面的大小、画面对比度有很大关系。大画面、高对比度能够让画面上的文字、线条更为容易被识别,降低用眼疲劳感。

此外,画面质感也是很关键的健康选项。比如,投影和激光电视都强调自己是“反射成像”。其实,这种强调并不准确。因为投影画面质感的健康优势并不在于“直射和反射”(背投电视不是反射成像,但是也更健康)。而在于画面上每一个点的显示亮度结构:反射也好、背投的投射也好,都是“漫散射”成像,也就是像素点的光能量尽量被打散了。这使得整个画面的“视觉刺激性”更低。

当然,考虑到显示设备特性的差异对健康的影响,最需要注意的还是“亮度”问题:过亮的画面更容易导致眼部疲劳。而相对于OLED、投影等,液晶电视更依赖于高亮度呈现较好的对比度效果。这也是液晶电视同等尺寸下的建议观看距离更大的原因所在。

然而,即便消费者购买了“最健康的显示设备”,是否真正用的科学健康还是另一个问题:比如,环境光线的问题。环境光直射显示设备,会造成对比度下降,那么必然需要提升亮度来保障显示效果,这就大幅度增加了显示设备能量输出,包括可能的高频蓝光输出量,显然不利于健康。

同时,环境光线如果顺显示设备射入人的视觉,也存在过亮和过暗导致的“不适”问题。也就是显示设备都需要一个比较好的摆放角度,来适应环境光线。使用中也要避免在黑暗中使用显示设备——黑暗环境中长期使用显示设备,严重的直接会造成“暂时失明”,或者引发一系列各种眼部疾病。在亮的环境背景光中,使用过暗的画面,也会造成视觉疲劳的增加,不利于眼部健康。

可以说在科学健康使用显示设备上,环境光水平是仅次于使用时长、观看距离的因素,需要消费者格外注意。

另外,显示设备的调试也是一个问题:包括亮度、对比度、色彩,设备的摆放高度、观看视角等都与用眼健康有关系。实践中,一些消费者过度追求画面的绚丽,选择最高的亮度参数,反而牺牲了对比度效果和视觉舒适性。亮度参数的选择也对实际产品的最佳观看距离有很大关系——亮度越高,离的越要远。这都是需要消费者注意的事项。

最后,作为总结性的内容,笔者要提醒消费者,“没有任何显示设备是放肆性使用下能够确保健康的”,过度、不必要、不科学的应用,任何显示设备都会不分人群的导致各种眼部健康问题。反之,充分的用眼休息、科学的使用方式和选择合格的显示产品,并不需要过度担心眼部健康问题。而对于长期要面对显示设备的消费者而言,选择更为护眼的健康显示设备,并采用更多的眼部缓解技术措施,例如眼部保健操等是必要的健康防护保障。

特别提醒:本文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翻版/抄袭必究!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www.chemistr6.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联系我们| 欢迎来稿|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