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面板价格下跌拖累,全球主要面板厂上半年业绩出现明显下滑。——因此,境内外多家媒体再次报道“近年来大陆面板生产线投资过大,导致产能过剩。”全球业绩下滑的锅“果然又由中国来背”。
逻辑上站不住脚的“中国投资导致过剩论”
从全球面板业近5年的投资看,的确大头集中在了中国:但是这并不是说“其他人没有投资”。
例如,作为下一代面板的OLED产品,大陆地区的投资还都处于“上马”状态,开出产能的大多数都是三星和LG。二者虽然大量投资在小尺寸产品、6代线OLED面板上,然而小尺寸OLED吃掉小尺寸液晶的市场后,6代和8.5代液晶面板必然更多转向电视等大尺寸市场。
再例如,国内液晶面板的投资,虽然已经有京东方10.5代线、华东科技主导的两条8.6代线投产,但是仅仅是刚刚投产,产能还在爬坡。而且这些生产线,包括京东方、群创、华星、惠科的新项目,都是瞄准“大尺寸”市场。60英寸以上尺寸液晶已经连续三年全球市场销量接近翻番,而全球擅长制造这种产品的面板线只有夏普一条10代线——显然面对未来需求存在大量的供给不足。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论是的单看大陆地区,还是看全球市场,所谓新增产能都是面对OLED和大尺寸液晶两大未来需求的。在细分市场上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这样的投资不能用过剩论来概括:今天的市场竞争激化,实际体现的是OLED和大尺寸液晶对“过往落后历史产能”的生存挤压。
经营上站不住脚的“中国投资导致过剩论”
为何什么一到中国投资占主导的阶段,过剩论就成了“道德批判呢”。笔者认为,这种思路潜在的意思是:你们中国人没有理由占据全球市场,最多最多就是从增量市场分你们一杯羹而已——你们竟然不感恩戴德,还想着占据全球市场,这是道德低劣的表现。
从企业经营,本土企业的成长角度看,没有一个企业家甘愿“永为人后”:这与国企私企、中企外企毫无关系,大家都想更好。所以市场才有了竞争、生产力才有了发展、技术才有了创新。然后,我们在OLED、柔性显示、印刷显示、大尺寸液晶、mini-led、激光显示等新兴领域几乎处于第一阵营、甚至领先位置。如果这种“过剩”会被一些人批评,那么我们很愿意享受这种批评。
行业规律上站不住脚的“中国投资导致过剩论”
但是,仅仅是以上这些“大格局”的分析,显然堵不住别有用心者的嘴巴。实际的经营状态研究更为重要:
一方面,上半年京东方、LGD、群创、友达、华星光电、深天马6大面板厂收入年减10.2%,5大面板厂(除去华星光电)净利润下降91.3%。这种现象的确存在。但是为什么呢?答案在三个层次:1.OLED和大尺寸液晶都在市场成长期,为了让更多的普通人能够用得上、用的起,价格加速下滑是正常策略;2.OLED和大尺寸液晶的生产线都是新建设的,都在设备折旧期。其中例如,京东方、华东科技的新生产线投入量都达到历史最高值,这显然会增加“固定的财务和管理成本”;3.面对OLED、柔性显示、印刷显示、8K大尺寸液晶等新趋势,各个大厂的研发投入都处于历史高峰。除此之外,全球显示市场进入比较低迷的阶段,从手机、PC到TV的消费热情有限,亦在需求端构成了市场压力。以上这些因素,哪一个可以用“过剩论”解释呢——除非是要放弃,或者大幅的减缓产业技术更迭和创新步伐,否则这些因素都不能避免。
另一方面,必须考虑液晶和OLED这种“半导体”显示行业的投资和产能“特点”:即投资密集、技术密集、产能巨大的特点,使得该行业一直处于“技术创新——产能建设和相对过剩——市场结构调整——供需平衡和紧张——技术创新”的周期格局之中。即,首先,由于每一条生产线投资都很巨大,行业企业都倾向于投资具有创新性的生产线,这导致这些生产线初期运营的技术和管理成本很高;第二,每一条生产线的产能都很巨大,产业企业无法用小步快爬的方法增加供给,只能一次性提供巨大的产能释放,必然导致阶段性的供给相对过剩。这使得企业的经营“投资-收益”过程存在明确的周期性。
综上所述,面板业所谓投资导致过剩,进而导致行业效益下降的结论,忽视了竞争的必然性、也忽视了该行业特有的规律、更忽视行业发展必须经历的“投入-产出”的周期性。
笔者认为,忽略行业基本面、行业规律、行业趋势三者之间的关系,简单的从静态经营数据看待半导体显示这种“科技+资本”双光环产业的发展,是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的。事实上,今天没有业绩下滑、甚至亏损的面板企业,多是在先进产能和技术投入上严重落后的企业——那些企业的未来才更为危险。在技术创新依然主导该行业发展的格局下,“创新产能和新技术投入”必然是构建未来胜者地位的必要基石。
淘汰谁,生存谁的问题:面板业的本质
虽然2018年以来,全球、乃至国内面板产业的“状态”不是很让人开心:价格降了、利润低了、折旧高了。但是,这种现象并非“经营不佳”的表现,而是“竞争激烈”的表现,是行业洗牌的前奏。
从面板业的历史发展看,半导体显示产业的第一大国或地区,依次从美国、日本、台湾、韩国、接棒到我国大陆地区。这个转移过程的核心动力有三个:第一,谁更敢于在新产能上投资、第二,谁更敢于在新技术上投资、第三,哪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政府能提供更便利的产业环境和政策。
目前,我国大陆地区集中了全部10.5/11代线的投资,其它地区的相应投资都还在“计划”;我国大陆地区集中了柔性OLED全球一半以上的投资,唯一竞争者是韩国;我国大陆地区企业在印刷显示上的研发和创新力度,虽然“后发于日韩美”,但产业进程几乎同步于韩国和日本,快于台湾地区——作为竞争选手之一的日本则面临技术领先,投资不足的困境,而印刷显示的发展离不开一轮高强度、大手笔的投资支撑。
即,所谓面板业大陆地区大规模投资的产能问题,真正可怕的不是“规模”,而是这些都是“先进”产能。如果全球中小尺寸半导体显示全面转向OLED和柔性、大尺寸液晶市场快速成熟、印刷显示不断突破,未来王者是谁已经显而易见!
所以,笔者认为这一轮“面板行业的周期变换”即具有传统的产业周期性,又具有全球格局的“转化”性。这也难怪几个月的业绩不佳,一些大陆之外的企业就开始拼命抹黑我们的“产业投入”——他们看到了真正的生存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