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投影智能互联网+会碾压日系吗

来源:投影时代 更新日期:2015-06-22 作者:萧萧

明基已经推出第一款“主流品牌”智能互联网+投影;同期新兴品牌坚果拿到了B轮2亿元的融资,融资额超过去年极米A轮的1亿。这两个行业事件为投影产业指明了一个方向:产业创新。

也许没有新技术,但是却有新思维

明基全新智能无屏电视i701JD的特点是什么呢?不是技术性的创新,而是i701JD带来的新产业体系:主角除了明基外,还包括网络视频牌照和内容商优朋普乐、电商渠道和家庭智能互联技术提供者京东商城,以及智能软硬件方案技术提供者南广影视互动技术公司。

类似的例子也包括坚果G1:虽然这是一款差异化的产品,尤其是金属机身、圆形造型非常具有特色,但是也没有根本性的核心技术突破。坚果的差异性在于:极致主义的产品精神、互联网粉丝文化和纯粹的电商渠道体系。

对于智能互联网+投影而言,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一批中小企业、创新企业,依赖于“以上这些产业结构”的创新,并取到了绝对的市场优势。这些产品2014年的销量高达30万台以上,2015年更会翻番。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投影大佬,尤其是强大的日系阵营却“调头缓慢”。

后发优势不一定是真的,现在更需抓紧时间

面对互联网+的新产业趋势,巨头们真的有后发优势吗?

2010年,如果和诺基亚说这个问题,他一定欣然同意。更早的时候如果和日系手机阵营、PC和NB品牌、甚至家电品牌说这个话题,他们也一定欣然同意。但是,最终的事实是,后发优势更多的时候是一个自我安慰的谎言。

不做第一个,不是大问题。但是挨到最后一个,必然没有转型的希望。这是明基看准2014年互联网+投影品牌能冲出销量、拿到风投之后,主动做出转变的理论基础。——在那些投影巨头之中,在互联网和智能化的道路上,明基不仅不是后发,而几乎是先动。

或者说,后发的本质中不仅包括“巨头实力”的优势,也包括“必须抓紧追赶”的时间紧迫性。因此,笔者在这里断言,2015年下半年投影圈品牌策略的调整,将战略性的决定消费和零售类投影市场未来的格局走向。

结构性变革的压力,进攻才有希望

2015年第一个季度,全球投影行业萎缩了4-5个百分点。

减少的销量去哪里了呢?答案分成两块:第一,液晶显示器和液晶交互平板抢了一部分;第二,经济低迷的环境影响了一部分。

但是,投影市场并非没有“增量”和加法:微投、智能、互联网+、激光、超短焦……哪一个的销量增幅不超过1成呢?甚至,一些细分类的销量都已经同比翻番了。

另一方面的规律是,传统廉价投影,尤其是电商渠道,价格新低不断被突破,然而销量增幅却很有限。价格战缘何失灵呢?因为传统品牌碰到了互联网+新兴品牌;传统产品碰到了微投、激光和智能等新兴产品。后者正在积聚市场优势。

所以,笔者说投影产业正在面临一场结构性变革:即,有替代性的市场损失,也有开创性的市场增加,有一部分细分领域销量持续低迷、更有部分领域火爆增长。对于投影品牌市场格局而言,则主要是“新兴品牌的高速增涨”与传统品牌的急需转型的矛盾。

对于传统投影品牌,日系体量最大、产品线最全、技术亦最权威。但是,这也决定了这种结构性产业变革之下,日系品牌要做的加法和减法也最多。

日系投影阵营转型,何去何从

结构性产业转型,明基为代表的台系投影动作更为迅速。从电商渠道的占比看,台系品牌已经超越日系巨头。

一方面,台系投影对零售市场依赖强烈 ,这决定了这些品牌对互联网+的风吹草动更为敏感。另一方面,在微投、激光、互联网+等概念上,DLP技术的产品,占据优势。而台系品牌则主要专注于DLP投影市场。

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日系品牌更依赖渠道招投标市场、高端市场,在技术上也是LCD、LCOS、DLP三强共室。这使得日系投影“船大调头难”。而且,在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产品在内的智能产品线上,日系巨头都未能实现“及时有效的调头”,这集中反映了日系传统产品文化与互联网+文化的差距。

面对这样的局面,日系投影无外乎三种出路:1.积极转型,生死一搏;2.部分放弃微投、零售市场,固守高端;3.寻求对新兴品牌的重组和战略联盟。不过三条路走起来都不容易。即便是看起来可以依靠传统技术积淀,稳妥实施的第二种方案,也面临国内新兴激光投影工程产品企业的强烈挑战。

投影产业已经没有避风港

投影产业的结构性重整的深刻程度已经超乎想象。极米、坚果、智能、互联网+,以及本土激光投影新秀在商务、教育、家用、工程方面的崛起,使得投影产业已经没有“不受冲击的角落”。抱着躲过这一波转型冲击的思想来做事情,必然是死路一条。

大风起时,你不得不跟着飞。但是如果在风停之前,学不会翱翔,那么下场就是被摔死。所以,明基试水智能互联网+既是巨头转型,又是雏鹰学舞。某种意义上,这要比单纯的创新品牌成长更为不易。这也是日系巨头为何转型缓慢的原有所在。

对投影产业结构性机遇的把握成绩暂时是:80%份额在本土品牌手里、几乎一水的是DLP投影技术、日系投影智能互联网+的成绩暂时为零、产业创新方面本土和台系品牌更为领先。这个成绩当然不是最终的产业格局,但是如果要改变这种现状,那么现在已经是“抢末班车票”的时候了。

特别提醒:本文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翻版/抄袭必究!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www.chemistr6.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联系我们| 欢迎来稿|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