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代线,半导体显示产业的新王者终于来了。这也将使得2015年12月2日成为中国显示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
12月2日,京东方合肥10.5代线开工仪式正式举行。这是全球半导体显示产业界单块玻璃基板面积最大的生产线。玻璃基板尺寸达到2,940mm×3,370mm,可以经济切割如8块65英寸液晶单元等大尺寸显示单元。
合肥10.5代线,预计投资达400亿元,也将是京东方投资额最大的单体生产线。投资规模将仅次于此前夏普10代线,成为全球单体投资第二大的生产线。但是,按照产能空间计算,京东方合肥10.5代线将比夏普10代线高6成以上,进而成为全球产能最大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线。
与京东方10.5代线同步,全球最大半导体玻璃基板供应商美国康宁将同步建成10.5代玻璃基板生产线。12月1日,康宁公司宣布,在合肥市政府的支持下,康宁合肥10.5代玻璃基板制造工厂协议正式签署。该工厂将毗邻京东方位于安徽省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的10.5代线工厂。该项目总投资亦高达15亿美元。新玻璃基板生产线将与京东方10.5代线在2018年第三季度同步投产。
另据悉,合肥10.5代线还将同步配套规划、并引进相关企业建设上下游完整产品、产业链。最终将形成超过千亿的崭新半导体显示产业集群。这也将使得合肥成为我国新兴显示产品的第一重镇,甚至在全球显示市场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发展高端半导体显示产业是国家工业信息化部确定的优先产业方向。对于促进国内电子产业附加值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据悉,显示面板已经是国内信息电子产业进口金额仅次于半导体芯片的产品。大力发展显示面板产业有助于构建国家信息电子产业,包括彩电、手机、PC等产品在内的相关行业的“经济安全基础”。
合肥10.5代线是全球显示产业玻璃基板最大的面板线。而追求更大的玻璃基板尺寸,一直是全球显示产业的核心发展方向。但是,10代以上生产线的建设却并不容易。
目前全球建成的10代以上面板线仅有夏普一条。其玻璃基板尺寸为2,880x3,080mm,可切割70英寸液晶面板3片、65英寸6片、51和57英寸8片。设计产能为每月玻璃基板6万片。项目开工于2007年,并于2010年初量产。该项目预期投资为4300亿日元(约合当时的32亿美元),主要资金为银行贷款。但后期因技术等方面原因,总投资额被认为显著高于此值。
此外,提出过10代以上规划的企业还包括:夏普主要竞争者三星,在夏普10代线开工后提出10.5和11代线方案,但最终并没有落实,而是转为扩大8.5代线产能。此后,国内的中电熊猫也曾提出过10代线建设规划,但最终选择了南京8.5代线。在京东方确认10.5代线计划之后,三星再次提出11代线的建议,但目前并没有实质性进展。此外,华星光电亦表示在研究11代线的可行性。
在以上企业之外,包括日本松下、台湾群创、友达、华映、韩国LG等大尺寸面板企业都对10代以上生产线,“敬而远之”。
造成10代及其以上线的项目上,全球显示企业研究的多、远离得多,实际投入建设的少的根本原因,无外乎三个方面:1.单体投资巨大;2.技术难度高,且上下游材料设备多数定制,不及8.5代线那样的规模化供给,产业链成本较高;3.全球大尺寸显示市场的预期值影响等。
此外,夏普10代线建成以来的严重亏损也导致更多企业对10代及其以上项目有某种“心理畏惧”。据悉,夏普10代线已经成为夏普亏损的重灾区。与10代线一体化规划的薄膜太阳能项目和夏普10代线巨大的贷款量、日本显示产业处于全球成本高地效应,更是加重了夏普整体的经营困难。2010年之后,日本夏普一直处于不佳状态,直至今日亦未能脱困!
由此可见,投入巨资建设10.5代线不是一个轻松的决策。这是全球面板产业的一个巨大未解谜题。
夏普10代线还在泥潭中挣扎,京东方10.5代线岂不是自投罗网?——这是现在很多人的疑问。正如上面的分析所言,10.5代线的决策是一个“大事件”。10代以上面板线一路走来最是不易。但是,曾经的命运并不一定会被复制。
首先,夏普10代线亏损的原因何在呢?不是因为这是10代线,而更是因为夏普的经营问题:夏普用了太多的贷款——作为日本原本第二阵营的电子企业,夏普希望凭借液晶一举上位,这必然会形成资本市场小马拉大车的局面,资金压力变成了贷款和现在的还贷压力。比较而言,京东方10.5代线,合肥国资、京东方自主投资160亿,其他主要是政策性贷款。与夏普的大量中短期商业贷款不同,政策性贷款还款期长、利率低微。
第二,夏普不懂得广开门路。夏普液晶面板早期长期坚持“只为己用”的态度,拒绝向其他彩电企业供货。这促成了全球主流彩电企业基本不采购夏普面板的事实。当夏普自己不能有效消化其面板产能的时候,亏损必然随之而来。京东方则一开始面板产品以外买为主,客户销路广阔。
第三,夏普的10代线实验性太强。一方面,夏普建设10代线的时候8代线还未真正全面开花和成熟。10代线的设备几乎是从零开发。中间失败和曲折成本都得夏普承担。或者说夏普是承担了整个产业链的建设成本和风险。另一方面,夏普10代线工厂是液晶面板和太阳能薄膜两大半导体技术的共线厂,这必然增加了工厂建设的技术难度的投入规模。在太阳能薄膜产业全球过剩之后,夏普选择关闭这一产品线,造成了巨大的投资亏损,同时也意味着龟山10代线工厂基础资源的长期浪费。从产业链技术上,夏普算是为京东方趟了雷,京东方10.5代线技术成本和风险更小。
第四,夏普10代线处于全球成本高地。一方面,日本显示终端产品全球萎缩,使得日本液晶面板必须外运到大陆等地销售。这是空间成本。另一方面,日本国内在人力成本、资金成本、能源成本、环境成本等方面也普遍高于韩国、台湾、大陆等地区。成本高、远离需求市场这些因素,都是夏普十代线亏损的原因之一。京东方合肥10.5代线项目则处于全球显示下游产业核心区,空间成本不言而喻;同时其他各个成本因素也更低,是难得的成本洼地中、消费市场旁建厂。
第五点,夏普10代线的投入异常超前。2010年夏普10代线量产的时候,国内55英寸液晶电视的市场占比只有1%,而2015年三季度这一数值超过24%。10代以上线是针对大尺寸应用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大尺寸市场的支撑,其效率优势不能发挥,投入的成本劣势反而突显。——这也是目前为止包括鸿海系、日本官学基金、夏普和其业务银行还都寄希望于拯救夏普10代线的原因所在。因为,市场已经来了。只要夏普10代线能摆脱此前形成历史亏损包袱、并解决高昂的还款和利息压力,这条线还是全球最好的线,甚至最能赚钱的线。而京东方10.5代线直接享受大尺寸市场已经形成的需求红利,且没有历史负担包袱。
综上所述,夏普10代线的巨亏问题是系统化的,其中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大于外因;有历史原因,有现实原因;其中,历史原因大于现实原因。反而是10代线这个技术定位本身所造成的影响(主要是设备研发成本)并不居于主要地位。因为是10代线就说夏普不行,或者是说“10代线就不行”的观点都是不严谨的、站不住脚的。
夏普10代线以上众多不利因素中,基本不会在合肥10.5代线上重演。尤其是在今天,大尺寸液晶显示产品需求倍增的情况下,10代以上的线,已经从夏普时代的“英雄生不逢时”,变成了今天的“江山待有人才出”。
大尺寸显示产品的需求究竟增长了多少呢?京东方合肥10.5代线的想法最早见于2013年。但是,那时候真的就只敢是一个想法。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成熟的大尺寸液晶显示市场。
时过境迁,现在的历史条件已经截然不同:例如,2013年国内显示市场70及其以上英寸液晶设备销量仅仅3万台,2014年这个数据超过了30万台;2014年55英寸液晶电视的市场占比只有12%,而2015年三季度这一数字超过了24%。更为鲜明的对比时,夏普10代线投产的2010年,国内彩电市场46英寸及其以上尺寸产品占比还不足2成。而55英寸面板显示面积比46英寸大近43%。——显示市场,单体显示产品尺寸平均每年增长1-2英寸,这个趋势下京东方10.5代线2018年三季度投产时,60英寸产品都将成为“主流尺寸”,仅国内市场每年就会有数百万甚至近千万的单元销量。
10代线(夏普)和10.5代线(京东方)在切割60英寸以上产品时具有显著的优势。其中,10.5代线优势更大。例如,目前比较流行的65英寸液晶单元,主要由6代线和8.5代线切割。前者的玻璃基板利用率为30%,后者只有50%。而京东方合肥10.5代线可以经济切割65英寸单元8块,玻璃基板利用率达到近9成。夏普10代线亦可以经济切割6块65英寸单元,玻璃基板效率高达93%。
更大尺寸、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多供给量:这是10代以上世代线在未来大尺寸显示市场的竞争优势,更是京东方巨资投入10.5代线建设的核心原因。
研究认为,未来包括公共显示、教育教学、商用会议和彩电应用在内的众多显示门类对60英寸以上显示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加。仅2015年一个国内教学市场,60英寸以上显示单元的需求量就在45-55万台。事实上,国内60英寸以上液晶显示市场,已经是一个每年数百亿元销售额的巨大领域。——这也是全球第三的中大尺寸显示面板供应商群创母公司,鸿海为何一直想获得日本夏普10代线最终绝对控制权的原因所在。
中国显示产业里程碑,王者归来
本世纪初,我国彩电产业曾依托CRT技术的普及,成为全球性的显示大国,几乎拿下全球显示产业链半壁江山。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液晶技术的兴起,CRT产品迅速被市场抛弃。国内彩电为代表的显示产业,深受“缺心”之痛。甚至,在2005-2009年间几乎退到了全球产业链的边缘。
此后,在国家半导体显示专项政策支持下,民族面板行业开始发力崛起。现在,本土面板产业已经成为全球行业的重要一极。而随着10.5代线的开工建设,在以大尺寸为基本技术衡量标准的全球显示产业格局中,民族产业有望重登巅峰。2015年12月2日,这是一个全体中国显示人值得记住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