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触控面板业面临剧烈市场调整

来源:投影时代 更新日期:2014-09-22 作者:萧萧

数据显示触控面板行业质变已经开始

    从2013年开始,大屏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带来的触控面板行业红利就已经步入下行通道,包括新材料、新工艺、新世代线、新产能引起的行业聚合效应和价格革命,已经超过传统市场的容纳力,并将在未来数年内显著影响整个显示行业的产业格局。

   

    2013年是触控行业转变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液晶面板厂,以IN-CELL或者ON-CELL制程大幅导入触控面板产品,直接带来,笔记本触控面板2-3成的压价。价格的变化,导致2013年触控面板行业销量和销售额双高的局面扭转,行业利润严重下压。部分小型触控面板企业纷纷转停产。这一年触控面板厂牧东宣布出售苏州子公司股权,等于是卖掉触控设备和相关业务,成为触控行业“退出”第一单。

    但是,2013年还只是触控面板价格战的序曲。台湾自由时报的消息,NB触控需求不如预期,OGS(单片式触控面板解决方案)触控面板价格在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以来腰斩之后,2014年下半年仍将续跌2成,每寸报价跌破2美元。

    另据消息称,9月份NB大厂向零组件厂发出RFQ询价单,开始为明年新机采购做准备。大尺寸触控面板平均每寸报价下探到1.5~1.7美元,相比目前每寸1.9~2美元的均价,降价幅度高达15%~20%。

    受制于价格战,触控产业企业营收纷纷波动。以传统触控面板全球第一重镇台湾为例,2014年第二季台湾触控面板产值约为597亿元新台币,相较于2014第一季的488亿,成长了为22%;但2013第二季的668亿产值相比较,则衰退了11%。以半年为基准做分析,2014上半年台湾触控面板产值为1,085亿,相较2013下半年的1,273亿,衰退了15%;相较2013上半年的1,429亿,衰退了24%。

    触控面板行业量增价跌的局面,已经让人们意识到,触控行业已经不是比“谁的产品更好”的竞争,而是比“谁能最有力的控制成本”的竞争。尤其是随着液晶面板业对触控产品整合力度的加强,“成本”竞争将是该行的唯一主角。

   

新材料应用带来产业新空间

    ITO(氧化铟锡)材料作为触控面板产品导电玻璃的主要选择已经有30年历史。但是,目前,ITO的霸主地位已经不保。

    驱动触控行业选择新型材料的动力是近两年来“柔性”显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ITO材料相对比较脆弱,用在柔性显示上寿命比较低,不能满足未来柔性显示,尤其是穿戴设备的触控显示需求。同时,新型的替代材料也能降低触控面板的制造成本。

触控面板业面临剧烈市场调整

    目前广受关注的新兴替代材料包括Silver Nanowires(纳米银线)、Metal Mesh(金属网格)、PEDOT/Conductive Polymers(导电聚合物)、Graphene(石墨烯)、Carbon Nanotubes(纳米碳管)、ITO inks(ITO油墨)等。其中,纳米银线和金属网格已经进入实用化阶段,将是短期内ITO材料的最有利替代者。长期看,行业则看好石墨烯的广泛应用。

    华为的Ascend、LG和联想的AIO、GVISION的POS屏幕等已经采用纳米银线材料的触摸产品。虽然这些产品不是柔性显示的,但是却无法掩盖纳米银线产品极佳的延展性和柔韧度,同时在导电和光学性能上也不输于或者优于传统ITO材料的竞争力。金属网格产品的可挠性也非常好,光学性能好于传统ITO材料。目前,群创、中华映管、富士康集团的触摸面板厂商英特盛等企业已经开始供货。

    使用新材料替代传统ITO产品可以导致“材料性能提升”(上面已经提到),以及材料成本下降和工艺技艺的简化。后两者有助于触控面板产品降低成本。

    ITO(氧化铟锡)中铟金属是自然界中存储量最低的稀有金属之一,其产业可持续性存疑,成本也会更高,而且还拥有毒性、废弃物难以回收。同时,ITO材料使用蒸镀工艺,设备成本高、材料浪费量巨大(高达9成)。这与金属网格或者纳米银线未来的印刷技术路线图比较,可形成至少50%的成本差异。而ITO材料和涂覆大致占触摸面板的40%成本。

    从未来看,石墨烯、碳纳米管等材料也是ITO的有力竞争者,而且原始材料更为普遍、环境污染更小。但是,目前这两者的成本居高不下,阻碍了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但是,无论如何,业界已经认定替代ITO材料的必要性:这就是柔性显示的需求。预计,到2018年,新材料对ITO材料的替代率至少在50%以上。

    寻找ITO替代材料,为柔性显示时代的到来提供了产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大幅度降低触控面板的成本。尤其是针对大尺寸应用,金属网格、纳米银线、石墨烯等材料更容易实现导电玻璃经济制造。这种新材料应用,未来甚至会超过触控面板的范围,在包括半导体显示等更广阔的领域,带来产业发展的新空间。

   

新工艺,让触控行业遭遇新竞争

    触控行业的新工艺进步主要指更高世代线的建成、IN-CELL或者ON-CELL工艺、以及印刷技术的使用等三个主要方面。

    宸鸿2013年1月宣布投资4亿美元,在福建平潭建设一座5.5代厂,抢攻触控笔电商机。同期,京东方在合肥投资53.6亿元人民币建设基于6代线玻璃基板的触控面板生产线。这两个项目并非特例,而是近年来触控面板产业投资力量加强、产品线世代升级、目标产品大型化发展,以及产品成本控制力增强等行业发展特征下的必然结果。

触控面板业面临剧烈市场调整

    更高的世代线投入,意味着触控面板行业能够提供更大的单一尺寸触控屏幕。例如,6代线可以经济切割两块65寸触控单元。更高世代线的投入也意味着行业产能的集聚增加。例如,F-TPK(宸鸿)平潭5.5代厂产能规模每月可生产100万片15英寸NB触控面板。同时,高世代切割小尺寸产品,例如10英寸平板电脑触控面板的成本也会更为低廉。分析认为,未来触控产品行业,5-6代线将成为生产主力,在产品规格上能够满足笔记本、台式机电脑需求、并更经济的提供大尺寸手机屏幕产品,同时亦少量兼顾超大尺寸显示产品的市场需求。

    不过,以产能规模、成本控制力和大尺寸制造能力为标准,触控面板高世代线的建设与IN-CELL或者ON-CELL工艺比较依然是小巫见大巫。

    IN-CELL或者ON-CELL工艺是指触控面板和显示面板一体化制造工艺。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触控线路部分所在的“面板层次”不同。In-cell是指将触摸面板功能嵌入到液晶像素中的方法。On-cell是指将触摸面板功能嵌入到彩色滤光片基板和偏光板之间的方法。这会导致两种技术路线图在成本、成品率,工艺难点上的一些差异。目前,苹果手机和平板电脑主要采用JDI、夏普和LGD的IN-CELL工艺产品;三星OLED手机和平板电脑屏幕则采用ON-CELL工艺。

    IN-CELL或者ON-CELL工艺可以适用于小尺寸液晶面板线的改造。例如京东方北京和成都项目、深天马深圳及新建项目、友达,群创的中小尺寸线都在过去两年内开始逐步转向ON-CELL工艺。日本JDI则大量使用IN-CELL。但是,这两种工艺的产品并不仅仅局限在中小尺寸世代线上,夏普IN-CELL技术用于8代线等目前产能最集中的世代线上。这样,IN-CELL或者ON-CELL产品理论上可以经济提供最高100英寸的触控面板。

    采用IN-CELL或者ON-CELL的好处是什么呢?第一是可以降低物料成本;第二也可以降低制造过程中的运输、转厂等周边成本;第三,触控显示屏会变得更薄;第四,触控显示屏光效率更高,也更节能;第五,可以利用丰富的液晶面板线提供巨大的潜在产能,尤其是大尺寸面板供应能力。

    IN-CELL或者ON-CELL流行带来的主要产业变化是:触控面板企业和液晶面板企业之前的近似于平行的合作关系,变成了同行竞争关系;同时,触控显示产品成本控制力和尺寸丰富性将极大的增强。

    触控面板行业的新工艺还包括“用印刷工艺取代传统的黄光光刻工艺”——这将理论上可以节省50%的制造成本。

    台湾工研院2013年与国际印刷大厂日本小森机械公司(Komori)合作研发次世代触控面板设备。该技术被称为“One step量产型卷对卷金属网格”。主要特点是:只要一个印刷步骤(one step),就能完成11.6英寸平板电脑使用的触控面板印制,相较于传统黄光制成,减少繁复的制程步骤,大幅降低生产成本——触控面板专用印刷机,可取代传统触控面板制程的七台设备。针对半导体显示和触控行业的印刷设备,被认为是日本工业印刷产业的下一个金矿。使用印刷工艺的前提是用纳米银线或者金属网格代替传统导电玻璃的ITO材料。

    无论是印刷工艺,还是IN-CELL或者ON-CELL制程、以及触控面板高世代线的建设,都会导致一个共同的结果:产能扩张、成本下降。因此,建立在以上趋势之上的触控产业,价格下滑不可避免。而价格战,往往是行业整合的序曲。这就如同2006年前后,液晶面板行业吃掉整个彩色滤光片行业一样,现在这张大嘴正在瞄向触控行业。

   

开拓市场新增长点是触控面板业当务之急

    面对触控面板行业的激烈竞争,新技术、新工艺、更低的成本固然重要,但是开拓新市场却是唯一的“救市”机会。

    近两年来,新增触控行业产能半数瞄准触控笔记本电脑产品。2014年,上半年笔记本触控产品市场成长不佳,预计全年不会超过14.5%的份额,较2013年的11%,增长有限,更成为2014年年中之后行业普遍压价的导火索。

触控面板业面临剧烈市场调整

    从长期产品趋势看,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的界限会逐渐消除。笔记本电脑产品至少拥有80%配备触摸屏的需求(宏碁观点)。但是这一进程的快慢将取决于笔记本电脑产品CPU等部件节能性的提升、产品的轻薄化和触控屏价格的下降。在这方面,INTEL的CPU并不是很给力。不过,业内依然视笔记本触控化为触控面板行业的最大近期金矿。同时,触控笔记本的普及,也将拉动一部分高端台式PC显示器的触控化。据悉,宏碁笔记本电脑年底市场触控产品覆盖率可望达到3成。

    触控产品的另一个巨大的未来市场是商用产品,包括电子教室使用的触摸屏显示器、会议室使用的触摸显示器、数字告示等应用中的触摸显示。其中,仅仅是教育市场,国内大陆地区未来就至少会有每年200万片70寸以上单元的市场需求。虽然商用市场与手机等传统触摸产品市场比较,绝对规模会很小,但是由于其使用的都是大尺寸产品,其产能消化作用却会相当强劲。

    此外,另一些显示控制产品市场也是触控行业可以期待的应用领域:如工业控制上的应用、汽车显示上的应用、智能家电产品上的应用。这类产品包括,带有触控屏幕和电脑调温的冰箱、数控机床的操作面板、控制与显示一体化的B超设备……这些市场的最大特点是,对触控产品具有额外的性能要求。比如防尘防水更好、抗震、特殊的电磁兼容性等。这些市场虽然不是整块大市场,但是总体潜能依然巨大,而且基本处于尚未开发状态。

    与预测中的市场需求不同,在触控行业的传统市场,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上,触控厂商也不是没有机会。例如全贴合技术对OGS的替代应用,带来的更超薄和更好的光学体验;手机大尺寸化导致的市场对触控产品总需求面积的增长等。这些变化,即便是在全球手机和平板电脑销量不增加的情况下,也至少能产生15%以上的触控面板新需求。

    前景广阔,现实尴尬。这是触控行业的最真实写照。预测中的很多潜在市场开拓速度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触控产品价格高昂。例如,在政府采购为主的教育行业,触控平板显示设备的成本远高于传统的电子白板和投影机的组合。这就说明,即便不考虑行业竞争的激烈,触控面板行业的发展也难以摆脱“价格下滑”的命运。

    因此,价格战即是目前触控行业竞争激烈的产物,也是触控应用市场不断发展的基础;但是,价格战绝不是触控行业的终点。在这轮价格竞争中能生存下来的企业,将随着NB、PC、商用和其他应用市场,触控面板产品需求的增长而在三五年后迎来发展和营收的春天。

特别提醒:本文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翻版/抄袭必究!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www.chemistr6.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