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国内平板显示产业人才现状分析

来源:投影时代 更新日期:2013-09-29 作者:佚名

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发展至今,取得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巨大成绩。

在国家政策着力扶持下,现如今整个行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发展速度更是一日千里。据市场调研机构Display Search报告显示,2013上半年全球大型LCD面板出货量,韩国以46.9%的市场份额夺冠;中国的市场份额达到13.0%;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分别为35.6%和4.5%。

自2003年开始,国内平板显示产业以“引进、消化、创新”的发展模式,从无到有、从小尺寸到大尺寸、由低世代到高世代发展变化,逐步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及川渝四大平板产业集群。我国自主生产的平板显示屏全面覆盖全系列液晶显示领域,打破了韩国和日本在平板显示领域垄断地位,形成了韩国、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三国四地”的全球产业格局。

到2015年,国产高世代液晶面板线形成规模化产能,届时实现量产的8代线以上的面板厂高达8座,并有望继续增至10座。预计,到2015年底国产TFT-LCD面板产能占全球市场的份额将达到23%%。

随着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在大陆相继建成并量产,势必将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扩张速度,上游设备材料领域,如显示设备、玻璃基板、液晶材料、偏光片、光学膜、彩色滤光片等本土化进程加速发展,为国内本土厂商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在国内平板显示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各种主观或客观因素阻碍了整个产业进一步发展。主观因素是行业处于无序发展状态,行业短视经济增多,出现侵犯技术专利、假冒产品、恶性竞争等各种不利行业发展的因素;另一方面,在核心设备材料技术方面长时间无法取得突破,加之外国企业高度封锁等客观因素,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在上游领域一时难以打开局面。

主观因素只是一时的困扰,而核心技术方面确实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因为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研发和技术的积累沉淀,而突破核心技术问题关键因素在于人才,而国内平板显示产业人才的匮乏造成了行业发展受阻,那么国内平板显示行业的人才现状如何呢?

自2003年开始,国内平板显示产业以“引进、消化、创新”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及川渝四大产业地带。目前,京东方、华星光电的8.5代高世代液晶面板线实现了满产,逐步走上盈利的轨道。广州LGD、苏州三星、合肥的京东方、重庆京东方等更多的8.5代正在建设中,后续的还有南京熊猫、华星光电二期、昆山友达等高世代将陆续上马。到2015年,国产高世代液晶面板线实现量产将有8条产线。届时,国产TFT-LCD面板产能占全球市场的份额将达到23%%。

随着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在大陆相继建成并量产,势必将带动上游设备材料领域,如显示设备、玻璃基板、液晶材料、偏光片、光学膜、彩色滤光片等本土化进程加速发展,在国内平板显示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一些阻碍整个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逐渐显露出来,其中人才问题,特别是核心技术人才的匮乏问题日益突出。

平板显示行业是一个高投资高技术高风险的行业,也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的研发和技术积累沉淀的行业,而突破核心技术问题关键因素在于人才,那么目前国内平板显示行业的人才现状如何呢?

一、2013上半年国内平板显示行业人才现状

根据FPDisplay.com网站人才库的2013上半年国内平板显示行业细分领域人才所占比的统计(图1),数据显示,上游设备材料人才所占比例小于5%;中游面板领域也不足10%;而背光模组、液晶模组、触摸屏领域人才所占比例相对较多。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国内的平板显示产业在人才结构方面还没有明显地改善。

从2013上半年平板显示行业人才市场供需比走势分析,1-5月,人才市场一直处于供过于求的情况。这一时期,平板显示产业受到去年整个行业一直低迷不振地后续影响,企业提供的岗位始终少于求职人数。随着平板显示产业受国家大力扶持,加上下游电视的政策性补贴行将结束,终端市场短暂性需求高涨,刺激和拉升整个行业地发展,企业对各方面人才需求也随之上升,到今年6月份,企业岗位供应量超过求职人数。

可以预见未来几个月,随着国内“十一”国庆节和西方圣诞节的临近,终端市场需求进一步上升,同时,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走势将进一步上扬。(表1)。

1、2013上半年国内平板显示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

从统计数据(图2)分析,今年上半年企业对人才类别的需求依次是生产类人才占38%,位居第一位;技术类及营销类人才占28%、21%,分别居第二、三位;行政类人才占3%,其他占2%。

FPDisplay.com人才库统计了企业对各类人才关注度(表2),从排名情况来看,项目研发类人才居首,这也反应了国内平板显示企业对高端核心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产品开发设计类、生产管理类等实用型人才也是企业关注度比较高的,其它关注度相对较弱。

2、2013上半年国内平板显示行业人才对各职位的关注度状况

从2013上半年平板显示行业显示行业人才对各职位的关注度排名来看,LCM/LCD工艺工程师、TP生产管理人员及部门经理职务分别居前三位(表3)。

3、2013年上半年平板显示行业人才区域分布及结构分析。

国内平板显示行业人才区域分布来看,长三角区域人才所占比例为30.4%,珠三角区域占27.1%,环渤海占22.5%。而内陆川渝所占12.1%,其他占7.9%。沿海三大平板显示产业区域经济发达,交通状况及配套较为完善,与日本、韩国及台湾地区在平板显示产业方面互动性较强,人才流动大,各种因素让平板显示行业的人才聚集上述区域;相对沿海地区,后发展起来的川渝区域的平板显示产业,在人才方面较为弱势。从数据上分析,国内平板显示行业人才整体来说较为分析,由于空间不如日韩及台湾地区狭小,在人才流动及技术交流方面显得较为不足(图3)。

国内平板显示行业的本土人才大多集中在技术领域,占有39%的比例,相比生产、行政、营销、管理等人才,数量上较多,但从实际情况看,在技术领域大多处于中下游水平,与日韩及台湾地区人才相比,还远远达不到企业对高端技术人才的要求(图4)。

从2013上半年平板显示行业求职人才学历分析,在求职人数6920人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仅3人,硕士学位的仅20人,两者合计不足0.1%。本科学历的人才占16%,大专、中专、高中及以下者合计占有84%的比例;从行业人才的学历分析看,国内平板显示行业高端人才严重匮乏,核心研发型人才不足严重阻碍了本土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图5)。

上统计结果只是根据中华液晶网人才数据库得出的结论。或许国内的高端人才通过其他渠道如高端人才猎头中介、熟人介绍等方式找到自己的平台,而这些高端人才数据并没有统计在列,或许在平板显示行业内具有博士、硕士高端人才在其他渠道求职的人数远远高于在中华液晶网人才库求职的人数。

从2013上半年平板显示人才行业资历年限看,从事该行业三年的求职者占31%;拥有3-5和5-8年行业资历者合计占56%的比例,8年以上者达到了13%。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本土人才在行业经验积累、技术积累等方面较好(图6)。

从以上统计的数据分析,我们大致了解了国内平板显示行业的人才结构、人才分布以及本土人才所具有的自身特点。

二、全球平板显示行业人才概况

随着平板显示行业在全球深入地发展,企业间的专利侵权案不断。各企业间自然深壁高垒,在防止核心技术流失,其中因人才流动,造成企业间纠纷的事件也不少。

1、韩国

在OLED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当属韩国的三星和LG,为了抢占OLED市场份额,两家同属韩国的企业OLED人才战不断升级,而两家公司流动的雇员成为争斗的牺牲品。

去年,三星以泄露OLED显示器的核心制造技术为名,对11名人员(包括6名前任、现任三星研究员,以及5名LG的管理人员)提起诉讼,其中一人已被拘捕。涉嫌泄密的是大型AMOLED电视显示器制造所需的小光罩扫描技术信息,由三星于4年前启动研发,500多名研究员参与,投资金额达到1兆1000亿韩元(折合人民币60.62亿元)。

去年11月,三星移动显示器(SMD)前高级研究员赵某跳槽至LGD(LG显示器),向LGD提供了AMOLED制造技术,并收取费用1.9亿韩元。相关人员后来挟带SMD、LGD关键技术试图前往一家中国显示器公司任职时,被韩国警方发现。

由于三星对OLED研发较早,实力较强,对OLED专利保护相当严密。此前,已发生过从三星跳槽到LG的人因专利纠纷而被三星起诉、被判刑的事情。估计此类事件今后还会有。LG一名主管表示,由于韩国只有两家面板业者,因此部分人员的流动无法避免,而前往海外发展则是这些人员的另一项选择。

由于中国大陆市场对三星LG两家企业来是一个重要利润来源地,所以近两年两家企业开始实行人才本土化战略。三星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张元基曾表示,以前中国三星的重要决策都是由韩国总部和中国的韩籍高层干部来负责的,但是以后我们会逐渐把这些权限和责任大量地转交给中国本地的高层干部。目前,三星每年针对各类别和各基层的员工提供不同类型的培训课程。新员工入职的大原则是“先培训,后分配”。 LG早在南京、广州、烟台等所有在中国境内企业积极开展人才培训,并强调从制定目标到支持培训都要因人而异。

2、日本

由于日本电子产业的衰退加之大企业为了扭亏大幅裁员,为韩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等企业乘机招揽大量日本人才的机会。据报道,受业绩不振冲击,松下、夏普等日本2家电机大厂于截至2013年3月底为止的2年内已分别辞退了约7.3万名、约5000名员工。据日本杂志《NEWS POST SEVEN》报道,因为大批的日企人才向国外三星和LG电子等企业跳槽,日本电子制造业开始忧虑自己的未来。

不光韩国企业频繁来挖墙脚,为中国企业服务的猎头们也在日本电子制造产业中越来越活跃。日本某大型人才派遣公司的干部表示,“过去的话,韩国或者中国的企业来挖角,如果不能保证1000万日元以上的高薪,这些技术人员连理都不会理。但是最近年收入也要和相应的工作业绩对应。”

今年7月,台鸿海位于大阪市的日本法人计划于2013年底前在日本雇用约40名技术人员,鸿海将以被日本电机大厂辞退的人才为中心进行招募,招募的对象为和智能手机/平板计算机用液晶模块的设计及液晶面板制造相关的技术人员,年龄不设限。鸿海已在日本设立研发显示屏和触摸面板研发中心。

2009年TCL集团欲建华星光电时就已经开始高薪招聘人才。华星光电液晶模组项目开工,李东生把与日立、LG有多年密切联系的LG面板驻香港代理商贺成明挖过来,负责液晶模块项目建设;除了贺成明,LG和日立的部分高级技术人员也纷纷加盟。

3、中国台湾

目前,友达和群创两家台面板制造商正在苦苦寻觅能开发高端面板产品的工程师型人才。友达发出1000名工程师职位聘约,寻找人才开发AMOLED显示屏和超高清面板。友达不但征人,还对现有员工加薪,今年下半年已调高有关人员(助理工程师及工厂的一线员工)的薪资及职务。群创则提供了5500个新就业机会,其中1000个为工程师职位。今年将于台湾南北各厂产线,导入一条龙工厂,提供客户一站购足服务,招募3000名制造技术人员。

由于中国大陆平板显示产业迅速崛起,吸引来台湾面板产业研发人才在大陆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事业,台湾面板产业人才流失严重,2013年台面板制造商可能面临人才短缺问题。不过群创董事长段行建认为,台湾面板企业在过去几年已经从金融危机期间的低谷中走出。2013年台湾面板产业有待回升,面板制造商需要更多创新型人才,而不是简单的投资新工厂。

三、国内平板显示行业各个细分领域的人才现状与特点

目前,国内平板显示产业技术整体落后,高端人才匮乏,行业人才整体弱势下,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已是关键。早在2004年院士大会上,前国务委员陈至立在报告中对出席会议的一千多名两院院士提出了一个沉甸甸的问题:韩国这样的小国,政治又不是那么稳定,但为什么在液晶显示工业却占了世界第一?这是令院士们汗颜的挑战性的问题。事实上,当年年底,胡锦涛在视察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展览时就提出要吸取我国发展半导体技术的教训,要大力发展自主创新的科学技术与产业,我国要突破在平板化革命中所处的弱势,发展自主创新的TFT-LCD产业,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培养中国TFT-LCD的科研与产业人才。

我国液晶显示(LCD)科技事业始于1969年,迄今历时已超过40个春秋。20世纪70年代初,尽管科研基金短缺,大学招收的工农兵学员素质参差不齐,液晶显示科研(尤其是清华大学提出的大屏幕液晶投影电视的课题)在困难的夹缝中生存发展。在我国第一代液晶研究前辈拼搏下,我国的液晶事业基本与国际同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1978年,清华大学招收了我国首届液晶化学和液晶物理的研究生,我国液晶显示的科研教育走上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随着时间推移,到2003年,我国的TFT-LCD产业还是被远远抛在了后面,其过程与我国半导体产业冲晶体管向大规模集成电路转型时的困境如出一辙。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人才的培养衰落是主因。在只追求发布SCI论文的急功近利的坏境下,应该技术研究的项目被冷落甚至得不到基金支持,因此,当第一代液晶研究者退休后,液晶显示物理专家在重点大学消失了。

近几年,大陆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受到国务院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在《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中明确将TFT-LCD液晶显示列入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力求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再次将液晶显示产业作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吸引与培养高精尖人才等方面的政策进一步细化与完善。

从优势上来讲,中国大陆是液晶电视最大的市场,客户、需求、制造都集中于此,那么人才、供应链也会跟着过来。不止台湾人才到大陆,韩国日本面板厂也在大陆陆续投资,产业资源逐渐集中在中国大陆市场,愈来愈完善产业链将持续提升行业竞争力,未来本土企业将在国内外市场中竞争优势更大。中国大陆平板显示产业进一步发展,需要技术研发与创新,而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在上游设备材料领域。那么目前国内平板显示产业人才现状如何呢?

上游设备材料领域人才状况

1、显示设备领域

随着中国大陆在中游液晶面板领域突飞猛进,国内平板显示产业迫切希望能在产业上游设备领域取得突破,因为大陆建设高世代液晶面板产线设备的费用占总成本的85%以上。国内面板大厂所选用的产线设备方面,大多从日韩进口。目前国内设备厂商多位后端设备,技术含量低,仍处于跟随者角色,很难实现赶超。

国家对此也在政策上加以引导,为加速其国产化进程,在政策上倾斜,资金上补贴,这些治标不治本,要从根本上实现突破,还要在核心设备研发的人才培养入手。而国内的显示设备情况是设备核心技术信息被外国企业高度封锁,无法从外界获取前端设备核心技术;而本土企业在自主研发无法突破下,只能在后端进行相关配套,这种情况让国内的平板显示设备国产化一直无法打开局面。深圳易天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军鹏表示,“我们现在所说本土设备的国产化只是生产过程中某个环节的代替,比如贴片。发展的方向则是以贴片为立足点,向前一制程或者后一制程延伸,在更多环节中应用自主研发的国产设备。在点上取得突破固然可取,但显示设备的研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一二家设备企业根本无法撑起,需要政府出面组织更多的企业,从整个系统面考虑才能取得突破。但由于该领域国内缺乏核心技术领导型人才,加之设备技术研发底子薄,技术积累不够,执行起来恐怕很难。

彤光科技公司刘赛武总经理认为,由于设备技术储备稀缺,配套产业不足和高端人才的匮乏,国内平板企业可以掌握的利润空间微乎其微,主动研发的动力不足。技术积累的缺失以及国外厂商的挤压使得前进的脚步更为艰难。

从显示设备领域的人才方面来分析,如今掌握显示设备核心技术人才几乎空白。据上海微电子设备有限公司市场研究员谭华看法大致描述了国内显示设备领域才人的现状。他认为,现在从事设备行业的人才来源大致有两个渠道:一是在日韩台等设备企业工作的研发型人才辞职归国后,注册公司,以自身的技术制造设备进行生产销售;二是国内高校以研发成果与他人或者业成立公司或者合资公司,生产显示设备。但这些设备大多都是后段设备,真正的前段设备,根本生产不了。

虽然国内研发型设备企业面临各种困难和问题,但本土设备行业发展较为迅速,行业内较成熟的设备行业厂商,也都在拓展原有的产业领域,不是往前端进行技术延伸,就是开始向产业进行延伸,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配套模式。

这样的变化让人欣喜。

2、偏光片领域

国内偏光片的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展至今已经有17年。如今三利谱光电、盛波光电为首的部分大陆偏光片生产商已经具备独立研发、生产LCD偏光片的能力。但是,由于我国液晶产业链的发展相较于日韩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滞后将近十年,导致面板的核心原料偏光片,从生产规模和专业人才供给上,都大大落后于国际一流厂商。甚至在国内,至今没有针对偏光片生产设立对应的工种,偏光片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成为众偏光片厂商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偏光片企业遇到两大问题,一是企业偏光片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二是招聘核心技术人才较难。

由于国内偏光片行业的迅猛发展使偏光片企业开始出现人才匮乏的现象,严重影响本土偏光片企业进一步发展。因此投入大批的资金与精力招揽、培养人才,然而每年依旧会有大批人才流失。面对这一窘境,本土偏光片企业需要深刻的反思人才大量流失的问题。

○1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

主要问题出在大部分偏光片企业只重视人才的聘用,而忽视了人才的留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像一个无底洞,即使每年引进了大批量的人才,但是由于流失率也在逐年增加,因此总会有种“填不满”的错觉,当然越来越大的需求量大也不能被忽视,偏光片企业人才的留存如图所示。

图 偏光片企业人才的留存示意图

目前,偏光片企业已经从五大方面措施来留住人才:薪酬福利、关注员工的真实所需、制度上人性化设计、企业和个人事业相结合、企业文化。

○2人才招聘面临的瓶颈

从人才招聘面瓶颈来讲,企业需求的偏光片专业技术人才,即具备扎实的偏光片理论,能够对偏光片本身及生产设备进行工艺改良,并能借助外部载体,进行偏光片研发的相关人员。而符合这样要求的人才少之又少。以三利谱为例,每年都会面向社会、学校大量招聘偏光片专业技术人才。但遗憾的是,收获并不是十分显著。

首先,偏光片的生产涉及的专业学科较多,如高分子材料学、染整工艺、光学、力学等,而国内的高校并没有专门设立针对偏光片生产的完整专业,这对招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企业不得不依据生产、研发过程的每一个流程,对应其相关专业单独进行招聘。然而,这也带来了诸多弊端:第一,人力成本的上升。所招人才学科的单一决定了他只能在特定的岗位或特定的领域作业,从而导致技术人员数量大大增加,长此以往,势必会对企业人力成本控制带来困难;第二,培养周期太长。众所周知,偏光片的生产分为前、中、后三大工序,每一个环节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仅仅通晓其中的某一环节,是远远不够的,因而企业针对新入职的员工,会进行全面系统的专业培训。培训力度的加大,在一定时间内也会对企业的生产研发进度造成滞后的影响。

除此之外,部分企业会采取直接从国外或台湾地区引进经验丰富的偏关片技术人才或技术团队。诚然,在资金雄厚的前提下,这不失为迅速提高企业研发实力和生产进度的良策。但就从目前得到的效果来看,某些国家出于对技术的保护,并不会切实地将技术转交到大陆企业。因此,很多本土企业花重资换来的,更多的是技术支持而非技术,从本质上来讲,这也算是经济损失。

另外,由于现在全球的液晶产业链正在向中国大陆转移,液晶面板国产化势在必行。出于对未来发展战略的考虑,企业还是迫切希望更多的本土人才涌现出来,这也是国内高等院校必须肩负的重任。

○3人才的来源

从人才的来源看,目前,本土企业获取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通过3条渠道:正常招聘、企业自己培养人才和人才挖取。其中,正常的招聘途径:社会招聘和校园招聘,是最为便捷的人才来源渠道,以三利谱近两年来的招聘数据来看,通过社会招聘和校园招聘获得的人才占总人数的近90%,但这部分人群中,能够直接参与研发、生产的人员却是寥寥无几,都必须先通过企业长达数月的专业培训,才能基本满足岗位的需求。

除此以外,企业也会在生产一线的员工中,挑选业务精,领悟力强的优秀员工重点进行培养,由于这部分员工生产经验丰富,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环节都十分了解,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进步较快,能很快的达到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

正如前面提到,目前部分大陆偏光片生产商为了攫取高端人才,面向日、韩等国以及台湾地区出台了众多优惠政策,如“薪资平移”等,吸引了大批海外优秀人才和技术团队进驻本土企业。这类人才由于多年从事偏光片的生产研发,积累了大量生产经验和国外先进技术,因此基本上都能立即上岗,并且能给本土企业生产、研发流程带来更多的改进措施。但是,由于这种人才获取方式成本较高,因此大多数本土企业都不会选择这样做。

三利谱光电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建军关于才人问题表示,本土偏光片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就要进行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而这意味核心人才都得从外引进,且不说投入能否获得相应的成效。

总的来说,就国内而言,偏光片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技术人才的缺乏,是众偏光片生产企业共同面临的瓶颈。要想突破这一瓶颈,企业、高校和政府必须加强合作,推动中国偏光片人才市场不断发展壮大。

3、液晶材料领域

目前国内生产液晶材料的企业如诚志永华、烟台万润、和成显示等有十多家,在技术方面,多以中间体、单体及低端混合液晶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为主。在如今以TFT-LCD 面板为主的显示领域,终端TFT混合液晶产品的市场则主要由德国默克和日本智索掌控。在TFT混合液晶领域具有拥有研发人才的只有诚志股份和和成显示两家。特别在STN、TFT-LCD配套液晶材料的研究开发工作进展非常缓慢,同日本、德国和英美国家相比,至少落后八至十年左右,使得我国在世界液晶显示行业市场中缺乏竞争力。

我国液晶材料开发研究工作虽然从七十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但由于受国内LCD工业整体技术设备水平和投入资金的限制,液晶行业也一直没有被国家列入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研究经费严重不足和人才短缺限制了该行业的发展。

中科院长春物理所、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电子部南京五十五所、清华大学等研究机构在九十年代初拥有一批液晶材料研发人才,但其研究课题主要集中在TN-LCD、STN-LCD领域,TFT-LCD基础性课题较少,除了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在全氟苯炔类液晶化合物合成方面取得一些突破性成就外,在新材料开发和应用研究方面同国外相比,差距很大。

诚志股份的子公司诚志永华从1987年开始研究液晶材料,拥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并获奖,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几十项,在国内的技术优势非常明显。江苏和成显示科技在TFT混合液晶研发领域成绩斐然,目前已与国内一线面板大厂进行技术合作,推广自身的TFT液晶材料产品。江苏和成显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稳见关于人才方面也表示,企业的发展历程是坎坷的,而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人才。

和成显示科技的液晶产品自2002年立项以来,由于缺乏技术人才,一直到2005年项目都无法正常运营,先期投入的3000万元研发颗粒无收。2005年公司重组,引进了技术团队,以技术入股方式让企业走上了飞速发展的道路。和成显示在陈昭远博士的带领下,从2006年做液晶材料,积累技术,形成自己的专利池;有一百多人研发团队经过成长、拆分、规划,2012年架构已经完成,并且已经发布发明专利有52篇。陈昭远表示,当前,现在的教育体系与当前市场需求脱节,专业设置与企业不对接,所以和成显示在招聘上只招收比较有发展潜力的人;在研发团队的核心技术方面完全实现了人才本土化。同时他对人才流失问题表示,对于培养成的人才离开,认为人才适量流动是合理的,人才的离开企业,只能说明企业的环境等因素已不适宜发展,企业既要反思自己,也要从人性化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目前,国内液晶材料方面,具有研发实力的企业还是很少,这不仅需要企业自身反思自己,还要政府在政策方面给予扶持。

4、背光模组、玻璃基板、光学膜等领域

目前,国内背光模组、玻璃基板、光学膜等领域的人才状况各有不同。

背光模组领域,由于背光模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所以国内背光模组领域的人才已经实现了90%的本土化。

玻璃基板领域,目前国内的玻璃基板企业有南玻集团、洛玻、东旭集团及彩虹等本土企业,其中东旭和彩虹拥有了6代线的玻璃基板产线生产能力,自然在研发型人才方面具有优势,但相比康宁、旭硝子等外国玻璃基板企业拥有8.5代玻璃基板的生产能力方面,本土人才在技术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需要进一步的实效地研发。

光学膜领域,目前国内在光学膜领域的企业有康得新、乐凯薄膜、锦富新材等。有关这一领域的人才,康得新董事、总经理徐曙表示,康得新通过技术合作和人才引进的方式已经从日、韩、台、欧美引进100余名博士、专家和国内工程师、技术人员组成800余人的产业化团队。其他国内光学膜企业大致相同。

中游液晶面板领域人才状况

“光有钱在大陆你也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因为大陆过去没有这样的产业,因此没有这方面的技术人才。”在华星光电8.5代线启动仪式上,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对于大陆液晶面板核心技术人员缺失发出这样的感慨。

目前,在全球液晶产业界,日、韩和中国台湾地区三分天下。日本和韩国掌握液晶技术,但是这两个国家与中国人语言不同,习惯也有诸多不同,从他们那里转移技术很难。且日韩人才效力于大陆企业唯一的纽带就是经济利益,从技术方面来讲,在某些方面比大陆甚至台湾方面来的人才更具深厚功底,但他们在忠诚度、认同感方面要远远低于台湾人才。

同属中国的台湾地区则有大量的技术人才。且台籍技术人才在语言,思维、文化、认同感等方面相比日韩等人才方面更具优势,能更快地融入到本土文化中。所以大陆的高世代液晶面板产业发展起来后,在人才争夺战中,对台湾面板业者最大的冲击就是人才的流失。

但台湾液晶面板人才的流失也该海峡两岸企业带来不和谐。台湾方面传出前奇美高管现华星光电执行副总裁陈立宜因负责挖角台湾高科技企业人员遭法办的消息。

据台湾调查局台北市调处发现华星光电向台面板业者挖角的负责人正是奇美电子前液晶电视面板产品事业处协理陈立宜。陈立宜在1998年底受聘于大陆TCL集团,即协助成立华星光电,为大陆建立首次计划性自主最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厂,随后积极诱吸大量台湾面板技术人才。并在台南市设立冠懿人力资源管理顾问公司,大肆向友达、奇美、群创等公司挖角液晶面板高端人才。据台北市调处指出,陈立宜在台成立的挖角办公室团队效率奇高,经挖角前往大陆的台籍面板人才200多人,使得华星光电在短短一年半时间,就推出全球第一片超大尺寸面板,这也让台湾面板产业元气大伤。

因此华星光电执行副总陈立宜及其他5名台籍员工,被台湾调查局台北市调处,以违反两岸人民关系条例3年以下有期徒刑罪名为由,移送检方侦办。这或许是台湾对大陆企业挖角台企高科技人才的惩治案例,以吓阻台湾高科技人才外流大陆。

其实全球各地,企业间的人才流动是正常的,台湾调查局台北市调处处于阻止高端面板人才的目的,提出陈立宜及其他5名台籍员工侦办出于吓阻,而陈立宜目前人在大陆。

对于频繁的人才出走潮,台湾液晶面板业内人士表示,大陆挖角的动作对台湾供应系统造成威胁,包括龙飞、深超、华星、京东方都积极高薪招人,对象遍及技术人员、业务、采购,甚至零组件厂员工都被锁定。据悉,华星光电甚至开出3年1000万元人民币的价码,让不少人心动。

“台湾一线的面板大厂有奇美、友达,在这些企业中,工程师待遇很好,因此他们不会轻易过来,我们也不会挖。二线面板厂则有彩晶、华映等,这些厂在一线大厂的竞争下有点力不从心,工程师待遇也相对较差,我们觉得可以从这些企业下手。”龙飞光电不愿具名的某高层这样阐述他们的“挖角策略”。“但即使从二线厂挖人也不容易,因为台湾本土由于液晶面板不断扩产,所以本身就缺乏技术人员,技术好的小厂的研发工程师往往会跳槽到一线厂,剩下的工程师往往技术不怎么精湛,我们需要在众多小厂的工程师中挑出自己需要的人才。

上广电技术副总监金波对此也深有体会,“通过我自己熟悉的人脉,通过中介,反正能用的途径都尝试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最终挖了20人。技术研发人员本人不愿意过来,他们的家属也不愿意让他们过来,因为担心大陆的诱惑太多。要做工作,出高薪。”金波很坦诚地表示,多数的技术研发人员是冲着高薪水来的。

事实上,由于被挖来的台湾研发工程师身怀技术特长,此前已经和台湾雇主签署有“竞业合同”,大陆面板厂有些担心挖人会违反这些合同,同时也害怕与这些工程师前雇主台湾企业间出现知识产权纠葛。因此,很多挖过来的高级技术人员在大陆面板厂都显得异常低调。

京东方的做法与华星光电、深超光电、龙腾等企业都不同,它所启用的“人才置换”到现在还发挥着作用。2003年,京东方以3.8亿美元收购韩国现代液晶面板业务BOEHYDIS公司,创下了当时国内金额最大的一宗高科技产业海外收购。收购后不久,京东方就陷入亏损,2006年7月起,京东方将BOE-HYDIS从其财务报表中剥离,最终于2007年将其出售给三星SDI公司。这次收购京东方无法收回资金回报。不过,在付出4亿美元收购BOEHYDIS 后,京东方获得了BOEHYDIS旗下2代、3代和3.5代共3条完整的液晶面板生产设备、建筑物、厂房和其他固定资产,以及后者所掌握的各项专利、技术、全球销售网络和1700多名员工,其中包括500名工程师。

其实,中国大陆之所以在高世代液晶面板产业方面取得突破,主要从两个方面取得的成果。一是京东方通过收购韩国的液晶面板企业快速实现技术的突破。如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HYDIS)企业;二是华星光电、龙腾光电等企业通过高薪聘请韩日台,特别是台湾地区的面板人才,实现了超高速发展。从两者对促进本土液晶面板产业发展效果上看,后者显然比前者效果更为明显,这也显示出人才、特别是核心人才的重要性。

目前,华星光电聚集了从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等地共招募了技术人才200余人,已经形成了梯队型液晶面板人才结构。而华星光电8.5代产线建设一年多时间就实现了量产,其中台湾液晶面板人才所起到的作用功不可灭。

从日本引起技术及人才最为典型的要数南京中电熊猫,在本土化人才队伍建设上也是中电熊猫高世代液晶面板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中国电子旗下南京中电熊猫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赖伟德表示,根据项目需要,中电熊猫着力进行经营管理、设计研发、工艺设备三支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方面从具有一定液晶面板和模组专业经验的中电熊猫内部挑选,另一方面从海内外招聘。此外与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定向培养液晶显示领域的专业人才。另外与夏普建立了培训机制,启动了中方人员赴日轮训计划。

引进人才是大陆液晶面板产业取得突破重要因素之一,但未来如何培养本土化高端人才,是每一个液晶面板业者所要思考的问题。对于大陆液晶面板领域的人才现状,华星光电执行副总裁陈立宜表达了他的整体印象和看法,他认为大陆的人才比较分散,这与地域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也有关系。大陆有着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他们可选择的个人发展方向比较多。企业重新培养人才将这对企业造成双重压力,培养完后还需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因为大陆方面可选择的机会太多,且大陆的工程师专注在某一领域的时间不是太长,但有些工艺需要长时间的沉浸才能够深入。

所以,大陆液晶面板领域的人才实现本土化,企业就必须沉下心来,扎实地把研发技术做好。

OLED领域的才人状况

在OLED领域,在核心技术方面我们并不缺乏研发人才,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维信诺、广州新视界、信利、京东方及天马微电子等研究机构和企业拥有众多人才资源优势。

大陆在与韩日台OLED领域研发相比,还是有差距的,目前韩国三星已经在小尺寸OLED面板方面拥有成熟完整的量产生产线,大陆方面还没有实现量产,只有小批量的样品。

由于三星、LGD等韩企有关OLED技术及人才方面把关森严,就是京东方也要采取了迂回策略招揽人才,在成功挖角韩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后,一般让这些人在大学里任教一年再引进过来。因为许多韩籍工程师在三星和LGD都做过,这样可以避免企业间的纠纷,又招聘到非常强的技术人才。京东方既聘用外面的专家,也自己培养人才。因为设备可以买,但操作设备的人还是要自己培养。特别是OLED的项目工程师没有三五年培养不出来。因为高校出来的人,与产业化的要求相差很远。

AMOLED分两部分,TFT(薄膜晶体管)和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目前,国内TFT工程师人才众多,但OLED方面的人才还是缺,虽然企业自身有研发体系,还有培训体系。之所以京东方在OLED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因为在收购韩国现代液晶面板业务BOEHYDIS公司后,有一个小组专门做OLED研发,并负责培训,许多国内工程师都被派到韩国培训。现在京东方除了韩国工程师,还有日本工程师、台湾工程师以及大陆的大学教授。

但OLED最难的部分在于产业化,日本OLED产业化也没有做起来。OLED产业化比PDP、LCD难得多,许多设备需定制,要求比LCD的设备高;厂房精度要求更高;材料与产品结合紧密。如三星AMOLED的IC(芯片),即使购买了也需与产品一一对应才能使用。

中国许多大学的实验室都能做出OLED。一位业内人士透露,问题是能否做到高品质,做100片成功1片还是99片。三星AMOLED的解像度高,在生产工艺上有许多专利。

OLED产业化有三大障碍:一是难以找到有量产经验的专家,三星控制得很严;二是设备,三星控股了很多韩国设备厂,对中国购买设备也有限制;三是材料,掌握在美国人手里,独家给三星供货。

而台湾查局台北市调处侦办友达光电的关键技术有机发光二极体(OLED)两名高端研发主管连水池、王宜凡,检调怀疑他们将友达AMOLED、影像品质最佳化低色偏产品技术、高穿透率及高对比度与高画质产品技术,及四道光罩(4 MASK)制造技术等面板先进关键技术输往大陆面板企业华星光电。

总结

总之,人才问题是制约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上游材料、部件和装备不能自给,配套产业的不足和高端人才的匮乏,使得自主平板企业可以掌握的利润空间并不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往往难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人才问题也是整个制造业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主要原因是当今的价值观和社会导向。在地位、收入和潮流等影响下,不少职业人群不愿意从事艰苦的技术开发和制造业工作,向金融、贸易、市场、销售等非技术职业转移的专业人员比率也非常高。这种意识和文化导向,加上目前电子和信息技术更迭速度快、工作压力大,使得包括平板显示在内的制造业缺乏稳定、专一的人才队伍和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导致我们应用开发和科研创新的人才短板,这是一个关键要因。

在科研能力和产业能力上,平板产业的自主科研与开发能力不足,难以保持行业的高附加值和高利润空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研和工业水平的高度又不够。包括平板产业在内,各产业几乎面临同样的窘境:做出了整机,但器件是别人的;做出了器件,但材料是别人的;好不容易做出了芯片,但里面的系统软件是别人的。如果科研仅仅以论文数量为评判目标,产业配套总是各自为战,单靠平板显示一个产业奋力搏杀,难有本质的突破。

在标准化上,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包括关键与核心技术标准的制定能力、应用能力、检测能力、标准互换和国际化能力等标准化能力也需要加强。由于先进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采取“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的策略,形成各种专利地图和雷区阻碍新兴产业力量进入。同时,也使用标准和检测手段对我国平板显示产品的进入形成第二、三道封锁。

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如何突破,特别强调政府部门要坚定支持自主平板显示产业的决心和信心。另一个方面,应当建立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根据平板显示产业特点,对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技术改造、科研创新等给予资金直补或者贷款贴息方式给予扶持;并通过减免所得税、减免消费税、抵扣部分增值税、出口退税等税收优惠给予大力支持。同时,鼓励发展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平板显示产品的应用和产业发展。通过降低企业在税收、行政管理、经营成本等方面的费用,拓宽利润空间,为企业持续发展或自主创新营造宽松、有余的资本环境。

此外,采取标准联盟或专利联盟的方式,把我国平板显示产业有效地组织起来,改变过去松散和彼此恶性竞争的状况,以标准制定或共建专利池的方式,使各家利益进行有效的捆绑,在各自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支持,将标准体系,专利体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检测与评价平台一致、完整地建立起来。

在科研创新建设上,应由国家做好统筹和支撑,做好基础研究、中试研究和应用研究三者的衔接;以国家力量承担基础和中试开发;以企业和用户承担应用开发,系统全面地推动平板显示核心技术的突破。

中国未来液晶平板显示技术唯有依靠大量的技术型专业人才的支持,才能在国际上彻底站稳脚跟,期待中国未来的液晶平板显示技术能走得更远,更长。

 标签: 平板电脑 市场观察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www.chemistr6.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联系我们| 欢迎来稿|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