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30日投产以来,中电熊猫六代线的生产进程一直受到外界关注。液晶面板的生产分为阵列、成盒和点灯检查三大环节,近日,记者随着点灯检查部检验组组长杭传静一起,在车间里体验了一回检验员的工作。
进入车间之前,工作人员让记者“全副武装”,从头到脚套上超净服。“我们车间属于百级净室,也就是说,直径0.5微米的尘粒在车间里不到100个。”杭传静说,尘粒和静电是液晶面板生产的最大“敌人”,一颗灰尘都有可能让面板过不了关。
走进车间,眼前的支架一眼望不到头。杭传静说,这叫匣屉,专门装载从上一道成盒工序做完的面板。工人在电脑面前操作,“机械手”从匣屉里夹取一片薄薄的液晶面板,放到流水线上。“液晶面板经过阵列环节的镀膜和成盒环节的贴片,由TFT和彩色滤光片黏合而成,中间注入液晶,到这里已经是一个初成品了。每一块都是1米8乘以1米5的规格,现在要在我们车间切割成需要的尺寸。”杭传静指着流水线上的锯齿状切割机告诉记者。
切割工序全部由机器完成,工人们只要在电脑面前操作。但是,这看似轻松的工作其实不轻松。“他们要时刻盯着生产线,一旦出现问题必须立即处理,不然会耽误整个流程。”杭传静说着,把记者领到整个车间的核心区域——点灯检查区,刚刚切割好的面板通过传输带,运至工人的操作台前。
在这里,每一片面板都要接受“点灯检查”。在前面的生产程序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让面板出现瑕疵,“比如亮点、亮线和色差不均等,这一关就是要把这些毛病都揪出来,让下一步的工人对症下药,进行修补。”杭传静一边说,一边把记者带到操作台前,操作设备像一台常见的ATM机,只不过屏幕变成了一个灯箱。一名工人将传送带上的面板取下,先在扫描仪下读取二维码,然后将面板夹在操作台上,打开灯箱,液晶面板第一次被“点亮”,它身上的毛病也被照得一清二楚。“先打开白光,看表面有没有破损,然后依次开红、绿、蓝光,看有没有亮点、黑点,再开灰色光,看有没有色差不均。”工人小陈一边嘴里说着,一边不停按着操作器上的按钮,盯着面板目不转睛。在灰色光照下,面板右侧出现一条红色竖线,“这是像素中的S线和G线短路造成的。”小陈说着拿出水笔,将红线处标注出来,写上“S—G”,然后把面板放入标着字母B的盒子。
杭传静解释,检查完的面板分为A、B、C、D四类,A是良品,就是没有问题的,C是报废品,无法再修补,B和D是有问题要进入下一道修正程序的。“其中B是有亮点、亮线,需要激光焊接,D是有划痕或者破损,需要用特殊材料修补或者研磨的。做完检验,不同问题的面板被送往不同的区域修正。”
记者也尝试着看了一下面板,看了几秒钟就觉得很刺眼,更别提找到问题了。小陈说,他刚来的时候也有点不适应,但是现在已经渐渐熟练,“要求90秒看完一片板子,可是我现在还不行,要3分钟左右,以后产量提升了,肯定要把速度提上去。”
杭传静告诉记者,目前这一环节的工人还不多,大部分工人都是一个月前刚刚上岗,光培训就用了3个月时间。每一个像素的好坏都直接关系着面板的最终质量,因此不能有一点马虎。
由于整个生产线投产时间还不长,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会冒出来,改进工艺、提高效率也是目前整个检验小组努力的方向。“比如修正环节的研磨工序,一整片面板用研磨机要磨上20分钟到半个小时,太浪费时间。我们准备研发一种小型研磨机,只磨有擦痕的那一块区域,用手工操作,大约只要5分钟。”杭传静说,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产能尽快爬坡,同时良品率也能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