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视频会议,大多数人对它的印象或许仅仅有十几年,甚至更短,然而事实上视频会议从“出生”到现在已经跨越了一个世纪。在1967年的纽约世博会,视频会议首次走入了人们的视线。但是由于效果不佳,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新兴的通讯手段所蕴藏的爆发力。具体说来,视频会议真正开始产业化的发展是在Ericsson展示了横跨大西洋基于LME的视频电话后,商业价值的显现才为其带来发展资金的注入。此后,1976年的Network Video Protocol (NVP)和1981年的Packet Video Protocol (PVP),共同促进了视频会议走向成熟。
由于技术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视频会议进入中国是在90年代中期,自此,依托国内网络环境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开始了其由陌生到熟悉的发展壮大之路。十年的光景,视频会议的应用逐渐由最初的国务院和省部门之间的小众市场扩展到企事业甚至家庭应用的大众化市场,成为当今社会最具发展潜力的通讯手段。十年路漫漫,新年伊始,在展望未来的同时,我们不妨一起回味一下精彩的过去。
2001——2002年:国外厂商称霸中国,硬件包揽政府级应用
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视频会议市场,在2001——2002年间,“国外厂商”、“政府应用”以及“硬件视频会议”成为了当时把握视频会议市场发展的三大关键词。
由于经济以及技术条件的限制,视频会议在国内起步较晚,因此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中国视频会议市场是外国厂商的天下。有相关数据显示,2001年,国外厂商从国内市场拿走了近10亿元人民币。在2002年,主要活跃于中国市场的国外品牌,如宝利通、VTEL、VCON等,占据了市场的过半份额,其中宝利通更是在2002年以32%的占有率在中国视频设备市场占据首位。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国市场,成为国外厂商的“品牌秀”。
其实,在2000年左右,视频会议应用在全球应用都处于低迷的状态,无论是发展较早的欧美市场还是刚刚起步的中国都是“淡定哥”。然而,随后发生的“9.11事件”在很大程度上了刺激了消费者对视频通讯的需求,引发了全球视讯应用的高潮,更是有力带动了新兴的中国视频会议市场的发展。视频会议作为新兴的信息沟通手段开始在中国市场有所作为。
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数次发出关于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强调尽可能利用现代通信和技术手段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为中国视讯市场的迅猛增长提供了政策推动力。而紧随其后的2002年电子政务的启动,为中国视频会议发展再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政府级应用市场成为众多厂家的必争之地。
作为政府信息沟通的工具,稳定、清晰流畅应用称为了视频会议产品必须具备的条件。然而,由于中国现实网络环境的限制,在当时的条件下,要想保证视频会议的流畅使用,专网专线是首选,因此2001——2002年可以称得上是基于专网专线的硬件视频会议的黄金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