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无异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新农村运动”,在政策大力助推之时,相当给力,让在金融危机之下一蹶不振的家电市场起死回升,让中国经济成功实现“出口”转“内需”。
“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已经发挥的巨大作用,毋庸置疑,然而,我们需要正视的是,如何避免其成为一次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快餐。
财政部8日刊发《关于加强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监管防止骗补等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将2011年作为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监管年,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管,堵塞管理漏洞,防止各种骗补等违规行为的发生。
在中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无异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新农村运动”,在政策大力助推之时,相当给力,让在金融危机之下一蹶不振的家电市场起死回升,让中国经济成功实现“出口”转“内需”。
“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已经发挥的巨大作用,毋庸置疑,然而,我们需要正视的是,如何避免其成为一次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快餐。莫让财政补贴“流向不明”
刘先生近日在一家大型连锁卖场询问空调价格,销售人员在听闻没有旧家电后支招,“你要买空调,参加以旧换新可以拿到350元的国家补贴,如果你没有旧家电,并且怕麻烦,我们就会扣你100元的补贴帮你搞掂一切”。
销售人员还表示,如果不嫌麻烦,消费者也可以自行前往旧家电铺购买一台,“60元左右可以买到一台21英寸的旧家电”。“没有旧家电也一样可以参加以旧换新的,这肯定没问题”。而另一方面的消息是,国家试点的回收分解厂的货源都被二手市场抢去了。二手产品增多又冲击了生产环节,违背了当初下乡以旧换新刺激生产的初衷。
俞女士在家电下乡活动中只买过一台热水器,然而,家电下乡信息管理系统的记录却显示,截至去年12月中旬,她已买过包括两台冰箱在内的5件家电。事实上,就在俞女士买热水器时,销售人员便复印了她的身份证,盗用她的身份证、户口簿等信息,为其他非农户人员购买了另外4件家电下乡产品,骗取国家家电下乡补贴。
有消费者在网络上投诉,有些商家对非农客户购买的家电产品当作“家电下乡”产品向当地财政部门申请补贴,虚报冒领财政补贴资金。
显然,家电经销商利用身份证骗补的行为并非个案。此前,据相关媒体报道,在一些骗补猖獗的地方,经销商干脆直接带着复印机到农村去,收老百姓的身份证复印,然后拿着这些身份证复印件,由厂家和经销商一起开具假发票,在“资料齐全”的情况下骗补国家补贴。
“骗补”行为将本来让利给农村消费者的财政补贴资金收入“自家囊中”,损害了政策的初衷。有媒体透露,根据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几乎所有厂家和商家都或多或少有造假骗补情况,家电下乡骗补已成为全国各地共面临的公共治理难题。不禁要问,“骗补”行为缘何泛滥成灾?不管是家电下乡,还是以旧换新,政策层面已相当清晰,目前出现的负面事件也并非政策未及之处。追根溯源,监管乏力难辞其咎。
最新刊发的《关于加强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监管防止骗补等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最具冲击力的莫过于是增加了监察的力度,要求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要会同财政等有关部门加强对中标流通企业及销售网点的月抽查力度,每月抽查比例不得少于10%;财政部门对家电下乡补贴2台(含2台)及他人代领的要100%抽查。
莫让农村成为“垃圾站”
家电下乡活动中,工商部门多次查处假冒产品,全部是废旧家电换上新壳,冒充新产品在市场上进行销售,销售时还挂上“家电下乡”的横幅,坑害农民,骗取国家补贴。还有个别中标企业乘着“家电下乡”,将库存积压的滞销产品、次品、不合格产品混入其中,“家电下乡”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初衷,演变成了农村消化企业库存。
在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的活动中,有的企业借机抬高价格,声称不能还价,要还价就不能领取家电下乡产品标识卡,先抬高20%,再降低13%销售。本来一款价格可能是3000元的冰箱,一旦中标家电下乡产品目录,其标价立马成了3300元。家电下乡之后,即使扣除财政补贴,最终到老百姓手里,还是比原来的价格贵。本来属于老百姓的实惠,都被厂家和经销商联手套走了。
一些企业只有一两款产品进入家电下乡目录,却“私自”把其他滞销的、落后的产品也都贴上家电下乡的标签,以次充好,蒙骗补贴。有的商家硬性搭配非家电下乡产品,提高营业额。
有的没有取得家电下乡资格的非中标企业和销售网点借机销售冒牌的家电下乡产品,声称不要财政补贴就可以得到五折、六折的高折扣,有的甚至玩起了自己出钱补贴的“猫腻”。
在“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这场声势浩大的“新农村运动”中,很显然,企业都看到了商机,将其看成是拓展市场的良机。“大家都在抢入围资格。”南京中电熊猫家电公司副总经理周坤就曾直言,地方小家电品牌只有依靠家电下乡开拓农村市场,否则根本找不到自己的市场生存空间。
也许对于一些企业来说,“中标”就是为了赚钱,并没有持续经营的目标。农民维权意识低,维权成本高,权益被损害时,不具备争取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企业很少会被追究责任。然而,这并不代表此番作假没有损失和不良后果,其背后恰恰埋下了更深的隐患,便是百姓对政府以及政策的不信任,惠民之举变了味道,成为了失信于民的“利器”。
莫让政策“纸上谈兵”
最新刊发的《关于加强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监管防止骗补等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的另外一剂猛药是,对查实有骗补等行为的相关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及销售网点,将采取取消中标资格、投标资格以及扣缴保证金等多种方式予以严厉处罚,建立企业黑名单制度,实行全国通报,违规企业5年内不得享受国家有关政策优惠。
而早在此前,财政部、商务部和工信部三部委就发布“红牌榜”和“黄牌榜”以示规范,然而,政策并未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也并不妨碍家电企业下乡“圈钱”的兴致。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秘书长徐东生就曾公开表示:“其实三部委对家电生产企业所发放的‘红黄牌’负面影响,根本无法到达农村市场。在农村某个区域市场,基本还是当地强势经销商说了算。”
而记者调查发现,对于农村消费者来说,能否获得13%的家电下乡补贴,是考虑的重要参考因素,此外,消息的不畅通,使得商场推销成为农村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的直接原因。山西农民邢女士告诉记者,家里所有的家电都是在当地最大的电器经销商那里买的,而至于买什么品牌,就看当时商场推销什么,什么搞活动。当记者问到是否还会购买登上“红牌榜”的家电企业的产品,邢女士直接告诉记者,并不知晓有“红牌榜”这回事。
海信科龙相关负责人谈了自己的亲身感受,一些从外面看门店很脏、货物堆放很乱的家电修理部,由于老板在当地拥有较高的口碑和人缘,成为许多农民购物的首选地。不分品牌、不问功能,只要跟老板谈个价格,推荐一个品牌就成交了。
显然,“红黄牌榜”的负面影响最多只能到达城市市场,而到不了农村市场。在农村市场,中小家电品牌只要找到有实力的经销商,即使是登上“红牌榜”的家电企业,除了不再投标亮“红牌”的产品种类,还是可以肆无忌惮地广泛进入其他类别的家电下乡产品。再一次敲响警钟,任何清晰的政策如若没有得力的执行,只能流于“纸上谈兵”。
如果说政府招标、企业中标的阶段,考验的是政府的决策力、企业的综合实力和产品性能等;那么,当政策推向执行阶段、产品推向市场之时,考验的便是政府的执行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真刀真枪的拼杀在所难免。
事实上,立足于长效执行的下乡营销本身无需借助于任何投机取巧的做法,即可在家电下乡的商机中取得丰厚的市场回报。所以,真正成熟的商家绝不会“图一时之快”,而必然选择“不急不躁”的长效营销战略。而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所需要的便是严把每个关,站好每个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