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浅谈国内视频会议的发展趋势

来源:投影时代 更新日期:2010-07-19 作者:pjtime资讯组
内容导航: 分页浏览| 全文浏览

视频会议的前世今生

1964年,纽约世界博览会,视频会议隆重登场,但是由于效果不佳,没有人认为它有一天可以取代已经使用了快一个世纪的电话。直到1970年,AT&T才推出了视频电话的服务,但是由于图像难于辨认,购买和使用费用高,并不为大众看好。随后,Ericsson展示了横跨大西洋基于LME的视频电话,一些公司开始注意到它的应用潜力和商业价值,愿意在技术和资金上做投入,视频会议开始了它的小规模发展。1976年的Network Video Protocol (NVP)和1981年的Packet Video Protocol (PVP),共同促进了视频会议走向成熟,虽然实际的产品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应用也只限于少数公司的内部。

在此期间,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于1976年建设了东京和大阪之间的视频会议系统;IBM于1982年采用48Kbps的通道将日本公司连接到了内部的视频会议系统之中,用于每周与美国总部之间的商务会议。这两个事件极大的促进了视频会议在软件和技术上的发展。

90年代中期,视频会议正式进入中国,当时的邮电局采用CLI产品开始搭建基于专线网络(E1)的视频会议系统,并首先服务于国务院和各省级政府部门。2-3年后,各地方邮电局、拥有卫星、微波等线路资源的广电、铁路和电力等单位开始上马视频会议项目,走在了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化办公的前列。

1996年11月,H.323协议的正式发布标志了视频会议另一个时代--- IP时代的来临。在同一年,Microsoft推出了Netmeeting,这一采用PictureTel的LiveSharePlus技术的产品正是瞄准了这一市场,并且应用效果良好,因为它很快便有了支持视频的版本。

随着国力的增强和通讯及时性的要求,国内视频会议紧跟国外的发展步伐,开始稳步发展。但是由于国内的互联网和企业网建设仍然落后美国一截,在2003年以前,系统建设仍以H.320为主,使用传输手段包括ISDN、卫星、DDN、Frame Relay、ATM等。同时由于传输网络的使用费用较高,而且信息化普及的程度不够高,导致视频会议行业发展缓慢。

随着网络普及化的发展,网络通信费用大幅下降。2000年以后,H.323视频会议系统趋向成熟,设备价格也较H.320系统有不少下降,使得许多中小型企业、三级城市也具备了建设自己视频会议系统的能力。但是,普通大众对视频会议仍大多停留在概念阶段。2003年的非典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却创造了视频会议进入大众市场的机遇,成功将视频会议推入了大众的视线。据统计,非典期间已部署视频会议系统的单位,系统使用频率惊人。至此,国内视频会议发展热潮终于到来了。

2006年,视频会议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高清视频会议走入了用户视线,各大厂商先后推出了自己的高清视频会议解决方案。2008年,奥运会正式采用高清信号进行直播,高清成为行业内最流行的名词。业内厂商纷纷瞄准商机,大打高清牌,高调宣扬高清时代的来临。

随这着科技的的不断进步,技术的不断成熟,尤其是3G技术的推广发展,视频会议行业开始进入了多元化发展。3G牌照的发放使得智能和移动开始与高清同步而行。同时,IP化的视频会议开始高调发展。

进入2010年,三网融合成为业内提及频率最高的词语。“三网融合”概念的提出及推进,引领视频会议从单一走向融合,为视频会议称为主导的交流沟通方式奠定了基础。

特别提醒:本文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翻版/抄袭必究!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www.chemistr6.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联系我们| 欢迎来稿|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