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闻

解析液晶电视倍频插帧技术实际显示效果

来源:投影时代 更新日期:2010-12-29 作者:佚名

一直以来,液晶电视最大的不足就是在动态画面显示上的拖尾和模糊现象,在显示高速画面时,普遍存在残影、拖尾现象,所以喜欢收看体育频道、喜欢看快速刺激大片的朋友都不是很满意液晶的效果。而为了驱除这个诟病,厂家都一直在寻求技术突破,在想方设法提升液晶电视的动态显示效果。

液晶成像的基本技术原理是依靠液晶板里的液晶体的转动控制光线的通过形成图像,而液晶体的转动有一个过程,需要一个反应时间,所以在表现运动画面时有滞后的现象,这就造成了动态画面的残影和拖尾现象。从液晶技术原理看,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尽量提高液晶分子的响应时间;另一个就是通过电视机内部电路处理技术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拖尾的现象。

目前液晶电视的响应时间最短已经达到4ms、2ms甚至1ms,这基本上已经是目前液晶技术的瓶颈,再提高液晶分子的响应时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哪怕缩短1毫秒,也极不容易做到,而插帧技术则属于电路处理技术方面的改进,比较容易实现,目前电视机厂商一般采用的有100/120 /240/400Hz等倍频插帧技术。

所谓倍频插帧技术,其实就是对电视图像信号进行倍频插帧的一项技术,即通过插帧将原场频加大。具体措施可以是“插场”技术方式,也可以以“插频”的技术方式实现。前者是在原图像的画面中插入无图像的黑场或灰场,以增加场频,而后者是依据画面场景内容以及前后图像的相关性,选取关联点进行动态点对点像素预估,重新产生一幅亮度、对比度和连续性更为精确的智能画面,插进前后图像之间,使场频提高一倍。

100Hz/120Hz技术分别对应PAL/NTSC制式场频。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电视制式主要有PAL、NTSC和SECAM这三大类,其中PAL制式是我国和欧洲的广播电视标准制式,标准的电视信号格式是每秒25帧画面,每帧画面由电视机按照奇数行和偶数行分2场扫描,因此电视机要在1秒钟内扫描50场图像,即50Hz。在NTSC制式中,电视信号则包含了每秒30帧的画面,电视机按照每秒60场,即60Hz的频率进行图像还原。

要实现真正的100/120Hz技术,需要从软、硬两个指标上入手。在100/120Hz技术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过简单倍场、插黑场、插灰场、动态GAMMA等技术。严格的说,这些技术都不能很好的改善运动模糊,更未能解决运动抖动问题。

现在应用的100/120Hz技术,一般都同时配载了专有的120Hz液晶屏,ME/MC芯片电路,通过一系列精确运算,智能生成过度帧,将液晶电视的50Hz刷新率提升至100Hz,或将60Hz的刷新率提升至120Hz,从而有效地改善了运动画面播放时的残影、拖尾,基本上能达到清晰流畅的播放效果。

虽然倍频插帧技术仍然不能彻底消除拖尾现象,但是这类技术可将动画拖尾降低至人眼难以感知的程度,这在改善拖尾残影想象起到了实际上的作用。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数字电视实验室主任李剑指出,厂家们现在大力宣传的100/120Hz刷新频率,在改善图像抖动程度,提高图像稳定性,它在提升液晶电视的动态显示效果方面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标签: 液晶电视 技术介绍
特别提醒:本文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翻版/抄袭必究!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www.chemistr6.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联系我们| 欢迎来稿|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