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社长西田厚聪在5月11日就今后的SED电视业务公布了如下计划:目前正在建立量产体制,将于2007年7月在其工厂从55英寸开始SED 面板第一阶段的量产,并将于2007年第四季度上市SED电视。同时, 西田厚聪还表示将从2008年初开始,在其另一工厂正式量产SED面板。 为此,东芝将在2006年度~2008年度的3年内向其实施约1800亿日元 的设备投资。
有专家认为,这是东芝的一厢情愿,将今年6月份上市SED电视的计划推迟到2007年第四季度,事件本身就是最好的说明。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李德杰教授认为,SED主要是技术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无法解决,而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成本的居高不下。比如 驱动电流太大,这就提高了驱动电路的成本,还有工艺上喷墨技术的应用等。这些现状都决定了SED不可能短期内大批量上市,特别是在 大尺寸领域。
而与此同时,其他平板显示技术大尺寸面板的不断量产,无形中将SED抛得更远。
据赛诺市场研究公司副总经理叶平介绍,目前平板电视市场上依然是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的天下,特别是液晶电视占据市场的大半 壁江山。
叶平表示,随着三星等很多企业第七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已经投产, 以及其他整体面板厂家供给能力的扩大,液晶面板将在37英寸、42英寸、46英寸三种规格上实现量产,这迫使大尺寸液晶面板的大量放货, 导致其价格走低。例如,2006年1月,42英寸WXGA液晶面板的平均价 格为1050美元,而到了4月,价格降到了910美元,仅仅3个月,价格 下调了13%。
这种已经规模化的成本压力,对单打独斗的东芝SED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按照东芝的计算,通过规模量产可将SED的成本在2010前 年大幅削减到7万日元(约5000元人民币)以下,这样基本上就可以在一个对等的价格基础上,与现在的LCD面板及PDP面板竞争了,但前提 是液晶面板和等离子面板价格不再降低。
按照东芝的说法,SED电视是以显像管为基础进化来的,结合了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两者的优点,实现了影像的完美体现,可以说 是“终极电视机”。但实际上,基于任何一种技术的产品能否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不仅仅是技术的原因。
上海松下等离子显示器有限公司营业部王予翔告诉记者,目前不同的平板显示技术是由不同的发光原理决定的,都有优缺点。对于一 种新技术的应用,重要的是看其技术的成熟度和成本的控制,这两点 做不好就无法量产,不能量产就无从谈起市场空间了。
中怡康市场总监彭煜指出,就目前的平板显示技术来说,没有所谓的孰优孰劣,但为什么在市场上的表现差距如此之大,首要的原因 就是企业的参与度。一种再好的技术,如果没有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SED也同样,如果只是东芝一家主推,看似形 成垄断对东芝有利,但这样肯定会限制别的企业进入其阵营,形不成 合力,这个市场只会越做越小。
康佳数字平板事业部总经理刘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 在技术产品化的过程中,成本的控制至关重要,比如现在的OLED,虽 然有能耗低、轻薄甚至能卷曲等优点,但在15英寸以上的领域,该产 品的价格几乎是现在同尺寸液晶电视的30倍,高成本的投入决定了其 在大尺寸领域未来三年内还很难成气候。
SED电视具有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东芝肯定已有充分的考虑。据报道,东芝反对2006年推出SED电视的主要原因是液晶电视和PDP电 视的价格降低和性能提高,超出了最初的预想。在尚不成熟的时候,仓促推出品反而可能损害SED电视的形象,倒不如等真正实现了SED 应有画质的时候,再投放市场。面对技术不断完善的液晶电视和等离 子电视,现在的东芝真可谓骑虎难下。
对积累了50年之久的SED显示器技术,东芝肯定不会轻易放弃,而且之前东芝数字电视负责人大连东芝电视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武藤 和浩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还表示,从长远考虑,东芝数字电视将 会实行在20英寸~30英寸这一尺寸范围内以液晶电视为主,30英寸以 上主打SED电视的战略方针。
尽管武藤和浩也表示,东芝在中国的产品战略是以大尺寸液晶电视为中心展开的,目前东芝液晶电视的市场份额是5%,东芝希望能将 市场占有率提高到20%,成为中国市场上的第一。但对于东芝而言,这种定位其实是为品牌服务的,树立了在平板市场的品牌形象,再来推广SED电视,就会容易很多。
按照一位业内人士的说法,目前所有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总零售量才占到31%,东芝20%的提法只能是一个目标。东芝目前并不放弃液晶,但在这方面又做得不够出色,所以抓住了SED这种技术。SED的技术在某些方面值得肯定,只是依靠这技术,东芝能否在平板电视领 域出位,或者能否走得更远都是未知数。